“文学之都”的表情镌刻在市民脸上

发布时间:2017-05-24来源:晶报编辑:陈蓉

李跃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学之都”,成为近来一个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据悉,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二十座城市获得“文学之都”称号,如果南京申报成功,将填补中国和东亚地区“文学之都”的空白。

这使我想起,前些年媒体曾报道,深圳也曾有意申报或打造“文学之都”。那么,深圳离“文学之都”远吗?南京文脉深厚,与谢灵运、李白、汤显祖、曹雪芹、鲁迅、巴金等一大串重量级文化名人有交集。那么,深圳有什么呢?

说到国内的文化重镇,人们下意识地想到的往往是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城市。深圳在很多人心目中,长期以来只是一座高科技发达的城市,人文空气稀薄。但近年来,这种偏见也在一点点得到校正。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首个全球全民阅读城市……这样的身份持续提升了深圳的文化能见度。

即以“文学之都”的评定标准而言,除了文学传统外,其主要着眼一个城市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包括文学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文学作品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为促进本国和外国文学艺术交流所采取的措施等。照我看来,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学之都”,还是一个读书人视野中的“文学之都”,它肯定不只是文化名人的堆叠,不只是文化场所的兴建,更应该是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文学的参与程度,是文学成为多少人的生活方式。

在这方面,深圳是有一定底气的。我觉得有两个有说服力的参考指标,其一,是它的写作人口。深圳已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活跃地带,这些年来,产生了不少具全国影响的作家与作品,新都市文学、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网络文学、阳光写作……这些深圳文学标签越来越富有品牌效应。更重要的是,深圳有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写作群体,据估计有10万之众,他们一方面承受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生存的压力,一方面近乎固执地坚守写作,这样的景象是文学魔力的生动见证。

用《小说选刊》常务副总编王干的话来说,深圳大多数是年轻人,而且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它的“有效文学人口”在北上广深中是可观的。“此外,深圳并不是一个从农耕社会成长起来的城市,它从最初建成时就处于现代化进程中,这样的土壤,也使得文学的生长更为有力。”

另一个参考指标是城市的阅读人口。作为全民阅读的探索者,没人怀疑阅读已成了深圳的一种新风尚。深圳中心书城大约是全国人气最旺的大型书店,深圳人的人均购书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此外,《2017年深圳“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显示,该系统拥有累计持证读者208万,超过全市常住人口的15%。各种各样的文学沙龙、读书会等,更是城中寻常景致。在波兰的“文学之都”克拉科夫街头,人们为了“等待诗人”而排着长长的队伍,类似这样的镜头在深圳也不难找到。

文学是城市气质、城市品格的重要塑造者,文学对人心的滋养更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无论是南京、深圳,抑或别的什么城市,超越“文学之都”申办本身的价值在于,让人们进一步学会用文学来观照生活、定义生活。“文学之都”的表情,镌刻在每一个市民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