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成长补贴是城市成长的一种方式

发布时间:2017-08-18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对很多幼儿园家长来说,9月开学季是缴费的季节。但在深圳,它同时也还是一个领“红包”的季节——再过一个月,深圳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就开始申领了,这是深圳给孩子们派发的一份实实在在的城市礼物。

从2013年起,深圳市户籍和符合深圳人口管理政策的非本市户籍的3至6岁在园儿童,按照每年1500元的标准享受健康成长补贴,其中1300元用于抵减在园儿童家长缴纳的部分保教费,200元由幼儿园统一组织在园儿童免费体检及购买儿童读物等。对了,你没看错,这项公共福利将非户籍儿童也包括在内,具有了更广泛的普惠性。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国家中长期教改纲要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入园难、幼儿园费用过高是幼儿园教育的两大主要问题,尤其是“上幼儿园贵过上大学”的说法不绝于耳。也因此,近些年来,不少人主张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当然,这需要启动相关立法,不可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就无可作为。深圳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补贴力度,为适龄在园儿童发放成长补贴,就是着力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性的一种积极尝试。

我国义务教育早已实施免费,但一般来说,恰恰是更年轻的幼儿园家长处于事业起步时期,家底相对单薄,又往往面临房贷、车贷的压力,这样的成长补贴对他们来说正逢其时。与此同时,按照深圳的相关规定,工作一定年限的保教人员还将获长期从教津贴,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幼教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办园质量。

某种程度上,深圳的这种成长补贴其实已经类似于教育券制度,实现了教育福利化与教育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教育券概念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其理念简单说来就是,国家有责任提供必要的经费培养学生,但是,这种经费要直接交给学生。对深圳来说,一方面,通过直接给家长发钱即发放成长补贴的方式保持了对教育的投入,并避免中间环节的渗漏与流失;另一方面,幼儿园之间也会为创造品牌与口碑产生更多的良性竞争动力。

此外,深圳早于2012年起就启动了普惠性幼儿园试点建设,以公益性为核心,以财政定向奖补为调控方式,撬动民办幼儿园朝着公益普惠方向转变,走出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深圳路径”。如今,深圳的普惠性幼儿园已超过幼儿园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力量。

深圳每年的新生儿数量已达20万人左右,尤其是如今已进入全面“二孩”时代,学前教育问题更加备受关注。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儿童成长补贴是城市成长的一种方式,希望深圳接下来还能推出更多助力幼儿园扩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举措,并将其更多地纳入城市整体的教育发展视野当中。

深圳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补贴力度,为适龄在园儿童发放成长补贴,是着力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性的一种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