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给可敬的志愿者多一些支持

发布时间:2017-10-12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来休息会儿,喝口水吧!这里还有防暑药、驱蚊药水,要用自己拿。”一个平常的周五晚上,罗湖绿道U站旁聚拢了一大波前来跑步的市民,不时有志愿者上前为他们提供服务。喝喝水,聊聊天,轻松的闲谈拂去了跑步的疲惫,顿时觉得轻松愉快。

2014年,在有“深圳最美绿道”之称的5号绿道上,罗湖区第一个绿道志愿者服务U站正式投入使用。服务站由罗湖区义工联筹建,罗湖区绿色出行志愿者协会负责运行。这处U站是由罗湖区绿色出行志愿者协会“一砖一瓦”建成的,从搭建到完善用品,凝聚了许多义工的心血。黄色的小屋子里,有电扇、烧水壶、饮水机、清凉油、充电器、灭蚊灯等,令每一位前往寻求帮助的市民都不会失望。

目前,深圳绿道覆盖密度已成为全省第一,全市已建成2400公里绿道网络,串联300个公共目的地。在深圳的绿道上,也有不少的服务点,但很多是收费服务,商业化气息浓厚。与之相比,由志愿者们张罗起来的罗湖绿道U站显得人情味更浓,也更贴心。

虽然这处U站是志愿者们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建起来的,但假如一些商业运作的绿道服务点可以获得政府资助,那么志愿者们提供公共服务也理应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不能让志愿者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最后还得自掏腰包。

截至今年5月底,深圳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已超135万人,是当之无愧的志愿者之城。城市应当给予这些志愿者足够的尊重,同时也该给予足够的扶持,这里的扶持既应包括政策上的,也应包括资金上的。事实上,我们的许多公共服务都可以引入志愿者,而不必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市场化操作甚至盈利模式,公共财政的钱应该也可以花在刀刃上,比如帮助志愿者建起一座像样的绿道志愿者服务U站,比如让一些商业化的服务淡出公共领域,改由志愿者们来承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