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面孔监督”是最有力的手段

发布时间:2018-01-12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蓉

如何减少人情干扰,破除“熟人社会”的羁绊,提升巡察工作的质效?近日,成都市在青白江区和新都区启动交叉巡察试点工作,并采取统一调配、一次一授权、组内人员交叉等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情干扰。异地交叉巡察作为巡察工作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成为基层腐败的克星。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与巡视不同,巡察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市县以下机关,是为基层量身打造的反腐举措,目的在于预防和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巡察工作做得好,反腐才能深入到最基层,给予群众最真切的感受。巡视和巡察紧密结合,方能形成整个反腐链条,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做到反腐全覆盖、无死角。

基层地方小、多熟人,很多基层干部之间即使不沾亲带故,也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巡察组就地巡察,他们有时很难拉得下脸面,也会遇到更多人情干扰,处理问题干部后,还可能遭到周围熟人的误解。交叉巡察则不再是“查熟人”,可以使巡察工作不受或少受干扰。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实践证明,巡察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发现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违规违纪、涉嫌腐败线索等问题上,具有独特的效果。但是当巡察制度作为一种日常化的工作方式,被频繁地采用,巡察对象与巡察人员成了“老熟人,旧相识”,感情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削弱巡察效果。

成都的交叉巡察试点工作之所以采取统一调配、一次一授权、组内人员交叉等方式进行,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巡察人员和被巡察对象“日久生情”,导致巡察工作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被人情因素所干扰,最终让巡察流于形式。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严格讲,巡察工作实行一次一授权,其实并非成都的首创。中央巡视组为了破除利益的难题,其实早就实施了巡视组长不戴“铁帽子”,一次一授权的巡视制度。

将一次一授权与交叉巡察配套执行,对于减少巡察过程中的人情干扰十分有效。不过,交叉巡察也并非是“一劳永逸”,对于是否会走样、异化,比如转化为隐秘的“互相配合”,也应该提高警惕。此前一些地方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引入交叉评估制度,就出现了“互相拆台”的现象,如此前车之鉴应该吸取。(整理:姚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