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食品安全“严”字当头

发布时间:2018-01-15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蓉

击碎“舌尖上的谣言”,离不开民众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也离不开权威部门及时的辟谣、对造谣者的依法严惩,更需要广泛宣传和动员,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包括媒体、企业、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作用,构建起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特别是与“吃”有关的话题,更成为网上谣言的重灾区。比如2017年有关面条可燃的报道就时有发生,报道中将“挂面可燃”的原因归结为“添加了塑料”等非法物质,或使用了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其实“挂面可燃”谣言属于典型的“冷饭热炒”型谣言,已不是什么新闻,但却时常被翻出来以讹传讹、引发恐慌,成为动摇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的经典谣言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的饮食已经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向“吃得健康”转变,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愈发重视。不过,一些食品谣言也随之而来,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谣言搭乘网络这辆“高速列车”广为传播、屡禁不绝。纵观这些食品谣言,可谓五花八门、脑洞大开,让人防不胜防,频频中招。

“舌尖上的谣言”不仅会给民众带来一定的心理恐慌,从而转化为“舌尖上的焦虑”,还很容易对企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打击。比如“塑料紫菜”视频谣言当时就对整个紫菜行业造成严重损害,许多紫菜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尽管事后严惩了造谣传谣者,但损失已难以追回。

因此,打击食品谣言刻不容缓。去年7月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及时组织辟谣,严厉惩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从源头抓起,对造谣传谣敲诈者依法严惩,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显然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国家坚定维护网络秩序、依法严厉打击造谣者的决心和意志。

谣言止于智者,民众科学素养的不足固然是谣言肆虐的重要原因。但我们也要意识到,现在食品谣言的表现形式越来越高级,甚至常常还煞有介事伴有所谓“实地检测”“现场试验”的视频,面对这样的架势,即便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内心免不了要犯嘀咕。这其实也表明网络谣言治理是一场权威信息对负面谣言的话语权争夺战,权威的信息占据舆论主渠道,谣言的传播空间就会压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加大信息主动发布力度。利用“互联网+科普”新格局,搭建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现已建成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3960余个微信号、头条号的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当人们面对自身无法判定的食品信息,习惯性地求解权威公号时,“谣言张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局面自然会瓦解。当然,这也需要民众自身增强媒介素养,学会获取权威信息,尤其是接触网络时间不长的中老年人。长辈们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又缺乏了解正确科学知识的渠道,于是在耸人听闻的标题的误导下,往往成了食品谣言进一步扩散的主力军。

我们还必须清晰地意识到,食品谣言泛滥的背后也说明我们食品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正是由于食品安全领域事故时有发生,当面对真伪难辨的食品信息,消费者才会基于“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心态而选择相信。因此,遏制食品谣言还必须以严字当头加强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诚如相关专家说的,当企业面对类似的谣言事件或其他危机时,相比于危机公关的经验,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多修炼内功,为消费者提供最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才能理直气壮来应对此类危机。

击碎“舌尖上的谣言”,离不开民众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也离不开权威部门及时的辟谣、对造谣者的依法严惩,更需要广泛宣传和动员,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作用,包括媒体、企业、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作用,构建起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只有不断提升全社会对食品监管体系的参与度和信任度,谣言才会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