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信息要跟饮用水一样透明

发布时间:2018-02-06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蓉

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不仅是信息公开接受监督的必要环节,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的基本尊重,必须以严肃的法律监管落实到位。

近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工作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工作之一,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要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

据监察部的统计显示,十多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多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我国仍面临突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城市的水源地水质状况与供水水质都不容乐观,饮水安全正成为我国公共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饮水安全是健康之本。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与饮用不安全的水有关。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观念不断增强,对于饮水安全的要求水涨船高,这方面的些微瑕疵,都有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更要看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实事,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理应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问题。

饮水安全是环保问题,更是民生问题。饮用水虽然经过净化处理,但源头仍是大自然,如果自然水体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饮用水安全也会受到威胁。而水在人们生活中的必要性更不用多说。缺水或水质不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直接影响。

饮水安全问题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一方面,长期以来重化工企业布局不尽合理,调整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原来的城郊升级为城区,排污管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也是导致水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未能完全避免,而目前而言加大治理力度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饮水安全,还民众一泓清泉,还需要更多雷厉风行的行动。从大的方面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降低重化工业比重,让工业布局更趋合理,落实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将助力治理环境污染。对于保护水质,这是治本之策。从短期看,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提供者、公共产品质量监督者的职责,做好对各种污染物的管理监督,强化水质监测、及时发布信息,才能把好饮水安全的总闸门。向社会公开饮水安全状况信息,不仅是信息公开接受监督的必要环节,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的基本尊重,必须以严肃的法律监管落实到位。

另外,由于饮用水具有准公共品的特征,即使饮用水的生产、流通进入了市场,政府管理也绝不能缺席。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在供水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其公益性质的倾向。比如此前兰州自来水发生苯超标问题后,当地政府承认水务公司“合资后确实监管不够到位”。当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分离时,清晰界定责任边界非常重要。即便是供水企业严格控制水源质量,水质安全也有可能在其他环节受到威胁,政府作为综合管理者的角色不可或缺。

保护饮水安全,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既能保障知情,有利监督,也能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饮水安全的保护,来不得丝毫松懈,要维护《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权威,压实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加强各地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共同保护好我们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