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游戏玩出“现实杀手”,谁当反思

发布时间:2018-02-09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蓉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下一代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健康向上的学校教育、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 王玥

几个月前,在湖南武陵山区的一个贫困县,沉迷于一款暴力电子游戏的15岁少年小唐,为了在现实中体验虚拟世界杀人的“刺激快感”,将23岁的女邻居小西残忍杀害。暴力、色情、贪婪、玄幻……各种吸睛的因素,让很多孩子欲罢不能。这些电游已沦为不少未成年人荒废学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甚至诱发犯罪的“精神鸦片”,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危害社会安定。

“为了在现实中体验虚拟世界杀人的‘刺激快感’”,这样的杀人理由听起来实在荒唐,令人惊心。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游引发暴力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虚拟游戏培养“现实杀手”的新闻挑动着公众的神经,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为什么暴力网络游戏会对青少年产生这么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犯罪是低控能力和相宜机会结合的产物,当行为人与社会的联系断裂或被削弱时,便可能产生犯罪。

青少年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有着自制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判断力不足等特点。一旦沉迷于充斥着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便很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而对于游戏的开发者和运营者来说,牟利是其首要目的,如若打暴力、色情的擦边球,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就能吸引更多的流量。一面是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一面是唯利是图的无良游戏开发商,于是便催生了“精神鸦片”荼毒青少年的现象。

当然,耸人听闻的个案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将其完全归咎于暴力游戏也有失公允。不难发现,这些不幸事件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些共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失。这些沉迷于网游的青少年往往有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学习成绩差、早早辍学也成了这类孩子的固有标签之一。

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充满诱惑、真假难辨的暴力网游,亲情的缺失,社会关系的削弱等等,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才催生了冷血的“少年杀手”。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游,模仿网游情节而犯罪,早在1998年美国就通过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网络限制的法案,对一些有暴力色情内容的网站和游戏,进入者需要提供年龄证明,未满18岁者不能进入该类网站;英国把网络游戏内容细致地分为暴力、不雅用语、恐怖、赌博、歧视等八个级别,相关标识会出现在产品包装的正反面上。

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有效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推动我国网络游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意见强调,各相关部门要迅速开展全面排查,重点排查用户数量多、社会影响大的网络游戏产品,对价值导向严重偏差、含有暴力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坚决予以查处。这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又一次向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痼疾亮剑。

营造一个安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下一代提供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健康向上的学校教育、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