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走向现代文明的努力

发布时间:2018-03-13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这些天,身边一些朋友都在谈论“厕评行动”,这个由政府主管部门、社会相关人士以及媒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以随机检查+现场直播的方式曝光了深圳不少“问题厕所”,赢得了众多深圳人的关注和点赞。

有人叫好,就一定有人叫苦。在“厕所革命”进入决策层视野并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的大背景下,有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实实在在地更新厕所的软硬件设施,但还有些单位和个人则觉得厕所问题不过是“小节”问题,也认定“厕所革命”只是一阵风,而“厕评行动”的开展,则让许多敷衍和侥幸都无所遁形。

假如我们探寻一下与厕所有关的历史,会发现这个不少人眼中的“污秽之地”其实同人类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厕所历经几千年的演化进程,记录着人类从蛮荒时代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的足迹。

人类最早的厕所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时的厕所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放一个陶罐。而事实上,即使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在我国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挖上一个大坑,搭上一个草棚,就“大功告成”的厕所仍不鲜见。在古罗马,厕所更像是一个社交场所,座位通常有十多个,且不分男女,如厕者边方便边交谈,甚至会在一起策划活动……这样的景象,大概会让不少国人脑补自己多年前如厕的情形。在启蒙时代的欧洲城市,因为下水道建设落后,人们是直接将夜壶倒向窗外的——这跟许多年前中国一些城市里的情形也差不多。

现在我们知道,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先进的厕所文明。譬如在日本,大型购物中心大多设置了儿童专用的厕所,儿童可以避免在成人厕所如厕的尴尬;厕所都有充足的厕纸提供,且厕纸极为柔软;公厕都设有换尿布台、换衣台以及紧急按铃等,诸如此类的人性化设计,让如厕成为一种“享受”。一些日本人甚至相信“厕所里面住着财神”,因此对于厕所的卫生和环境极为注重。

平心而论,这些年来国内的如厕环境较之从前已有了较大改观,但实事求是地讲,在一些地方的“问题厕所”之中,还能够找到“数千年前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厕所革命”其实是一种主动走向现代文明的努力,它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任务”,而应该成为一种追求和自觉。

有人曾做了一个统计,发现每人每天大概会花费15分钟在“方便”上,人的一生中,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改善如厕环境,原本就是人的一种内生需求。与人类生理联系最紧密的饮食、沐浴、如厕等等,都衍生出厚重的文化,也与人类文明如影随形。某种意义上,厕所文明的程度也标注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当我们在更多的厕所中发现无障碍设施等人性化符号之时,文明的高度也会随之不断提升。

有了对“厕所革命”更深刻的认知,我们便不会把它仅仅当作一种可以敷衍的被动任务。而由政府、社会和媒体共同推动的“厕评行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走向现代文明的努力。当然,我也希望这样的行动能更多、更“突然”一些,多查查市民关注的“嘈点”和死角,同时也不妨多“回头看看”,让“厕评”更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