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门功课,可以也应当“超纲教学”

发布时间:2018-03-15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先是新华社及各大媒体推出天价课外补习报道,“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就不知道补课有多贵”;随即教育部等多部门出手,联合下发关于减轻学生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通知;紧接着,顶级奥数赛事“华杯赛”以及形形色色的“杯赛”被紧急暂停……近来,国家层面对补课乱象的围剿,最终指向的,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四个字:超纲教学。

长期以来,正是人为铺设的超纲教学、提前培优的通道,让抢跑意识甚至向幼儿园延伸,催生出了庞大的补习市场需求,使无数家长与孩子主动或被动地裹挟其中。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超纲教学主要针对数理化以及英语而言,在媒体报道中,小学生数学题难倒大学生之类的事例并不鲜见,由此形成了越难越补、越补越难的自我恶性循环。

而在我看来,真正需要甚至于必须“超纲教学”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以及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正常心智启蒙与好奇心、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等,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抛弃了。孩子们往往被各种超纲试卷、被奥数等课外补习压得喘不过气来,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细节,一个父亲,甚至觉得和上初中的孩子下楼散一次步都显得格外奢侈。这种场景下,让孩子进行浸润式的从容阅读与写作,变得几乎不可能,语文学习往往变成了对知识点的精确打击,名著阅读则通常简化成了对考试要点的死记硬背。

而事实上,碎片化生存的时代,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如果没有阅读与写作的参与,没有人文素养的积淀,生命将是不完整的或者缺乏重量的,将面临精神钙质的不断流失。在网络游戏正对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攻城略地的当下,在口袋书等没有多少营养可言的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不能让他们的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背诵上,而应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超纲”阅读,增加阅读深度,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

当然,中小学生阅读能力退化的背后,是整个社会阅读水平的下降。前几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谁又知道,在这个实用为上、一切讲究速成的社会,就算这可怜的购书量里,到底有多少应试阅读、工具阅读,有多少与考证、考级、励志学、成功学相关的阅读,又剩下多少包括文史哲艺术等阅读在内的人文阅读,多少与内心对话,追求精神高贵与丰润的阅读?与不少报刊亭下架人文杂志的现象相对应的是,许多小型的社区书店也在陆续消失,还在坚守的,也往往靠售卖面向学生群体的教辅读物来支撑。

多部门打击超纲教学,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原本被各种刷题所占据的时间,应该更多地由阅读以及写作来接管——如果说阅读打开了一个人的世界,写作则是打开自己的世界的一种方式。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在教学考核上进行必要调整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从浅阅读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一步认识到人文精神、独立思考等事物的价值,真正建立起有尊重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