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上线”方能遏止问题食品“下乡”

发布时间:2018-03-22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琳君

“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在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的泛滥,是市场调节失灵的一种表现

■ 姚龙华

食品安全监管,怎么强调都不为过。3月2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要求各地食药监管理部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样检验,重点整治农村市场及城乡接合部“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

“雲碧”“脉劫”“红午”“粤利粤”“康帅傅”“娃恰恰”“营养抉线”“大个核桃”“小茖同学”……眼前的一连串名称,是不是让你觉得有点熟悉,又有一种莫名的喜感?对了,它们跟市面上的一些名牌长得如同“孪生兄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问题在于,看着搞笑事小,吃着闹心事大。借着跟名牌高度相似的名称和标识故意混淆视听的“傍名牌食品”或“山寨食品”,往往是傍得了牌子却傍不了质量,有的甚至是“三无”产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合法权益形成严重威胁。怪不得有人说,“旺子牛奶”冒充“旺仔牛奶”,净欺负小孩子不识字,丢人(亻)都丢到家了。

一段时间以来,在城市普遍对食品安全采取高压态势的形势下,不少问题产品就开始“上山下乡”。央视暗访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市场成为不少“消废品”的倾销点, 而“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就是一类典型的“消废品”。农村及城乡接合部市场体系、销售网络不健全不完善,且市场分散、监管力量不足,极易导致问题食品趁虚而入。同时,农村及城乡接合部消费者经济条件、科学知识、维权意识、品牌辨识能力相对薄弱,容易因低价诱导落入“山寨陷阱”。正因为如此,“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充斥在大大小小的路边店、农村集上,农村市场及城乡接合部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消废市场”,令人揪心。

“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在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的泛滥,是市场调节失灵的一种表现。从短期看,“傍名牌”“山寨”通过“搭便车”,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进入快速收割期,看似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无怪乎有那么多无良企业前赴后继,还美其名曰“在跟踪中模仿,模仿中创新”。殊不知,品牌宜“创”不宜“傍”,“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涉及到食品安全、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是一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遏止问题食品“下乡”,监管必须“上线”。国家食药监总局将整治“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的重点放在农村市场及城乡接合部,可谓抓住了“牛鼻子”。食品生产者要对其生产的食品安全承担全部法律责任,食品经营者销售食品必须能够说明来源,被“傍”食品生产者应当及时向当地食药监管理部门报告,“傍名牌食品”“山寨食品”长期未发现还要追究相关公职人员的监管责任,监管的发力点是全链条的。当然,“点多人少”的监管难题短期内还难以完全破解。那么,进一步完善农村食品配送模式,建立全程可控可查的食品信息追溯体系,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去做市场监管的“排雷兵”,便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