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到底是什么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发布时间:2018-04-19来源:晶报编辑:陈琳君

这几天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叫《1958年设想的2000年的上海》,讲的是当年有关部门在新华社上海分社召开的知识分子座谈会上,对完全实现四个现代化后的上海面貌的想象。该文出自2011年第5期《学习博览》杂志。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借助互联网流传,是因为这种想象里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比如,关于吃,在他们看来,2000年的上海是这样的——凡是重要的路口,原来设立饭店、点心店、茶水点的地方,早上自动有人把客饭烧好,米饭和几种面食做好,放在保温桶里,谁路过就可以进来吃,看到吃得差不多了,就从旁边的预留的小仓库里拿出一些原料来烧好,给后面的人吃。

关于穿,则是“男女服饰的差异极大缩小,基本上都是涤纶面料,棉布面料不要有了”。关于用,大致是“原来的工厂解散后,留下几个万能机器,你要点什么东西,去看看有没有;没有的当场又造不出来的,写一张大字报贴在门口,请会做的人来做”。

至于住,“那时候家庭已经取消,大家今天住到这里,明天住到那里,住个几天,用的东西自动消毒好,破掉的被子和日用品可以去万能机器那里自己制造或者领取。出行的话,脚踏车给小孩用,大人一律用三轮机动车,这样油料节省”。

看看,这就是大跃进时期的官员与知识分子对四个现代化实现之后的上海的全部想象。记得小时候吾乡有一个绰号桑宝的人,因说话口无遮拦而成为大家取乐的对象。有一天,在生产队出工时,大家聊到吃的,他突然来了一句:大干部们怕是有万千的糖呷吧!意思是大干部吃糖,想吃多少有多少。在那个物质短缺、一切都是凭票供应的时代,能吃上糖就是他对幸福生活的全部想象与定义。相比之下,这帮官员与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想象力,并不比这个叫桑宝的农民高明多少。

同样是对2000年的想象,我们来看看百年前,人们交出了一种怎样的版本。一批法国艺术家在1899年和1910年之间创作了系列画作,名字就叫《2000年的法国》。里面的配文写道:农场里是全自动的机械化作业,人只需要在远处操控机器就行;冰箱将能够长时间保存大量的新鲜食物,预先准备好的食物,不管是热的还是冷的,都会送到私人住宅;扫地由机器人来完成;出现了孵小鸡的机器,鸡蛋进去小鸡出来,快速方便;消防员救火都是自带双翼的,可以在天空飞行;水下观光船由鲸鱼拖动;乘坐时间飞行器,可以遇见年轻的自己……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设想,有些已经变成现实,有些还很遥远,但不管怎样,这才体现了人类想象的天性,浪漫、大胆、有趣但又体现了一定的科学理性,比如至少没有出现莫名其妙的万能机器。

我们生活的国度,原本是一个想象力无比充沛的国度,从山海经到搜神记,无不显示了古人瑰丽无比、无约无束的想象力。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想象力都是一种关键性的竞争力。也许,是到了进一步重建、重启国民想象力的时候了。而重建、重启想象力的前提,是解放而不是束缚一个人的天性,是宽容各种奇思妙想,是让各种观点表达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