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评:政策接地气 落实有底气

发布时间:2018-04-25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潘峰

据媒体报道,西部某贫困县非要给大山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门面房,长期闲置发挥不了作用;东部某地农村旱厕改造强制推广“双瓮式”冲水厕所,冬天一上冻就冲不出水;西南某省的一个村子为了完成上级调整种植结构的政策指标,打出了“你敢种我敢铲,坚决消灭苞谷秆”的标语……这些政策初衷虽好,但因不顾客观实际、不尊重群众意愿,简单粗暴地强推,不仅没起到预期效果,反而闹出了笑话。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惠民、扶贫需要大手笔,但更是个精细活,需要精准到位,因地制宜。各地的条件不同,各人的想法有异,必须保持足够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才能使工作得到顺利推进。假如只看到共性,看不到差异,只追求步调一致,不注重因地制宜,不仅工作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遭到群众的反感与抵制。

惠民、扶贫切忌做表面文章,也不能搞大包大揽,想当然地替群众作决策,让群众丧失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扑下身子,掌握实情,充分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政策方能接地气,受到群众的欢迎。

江德斌(浙江台州 职员):有些地方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精准扶贫策略,而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从而导致扶贫工程变异为形象工程,不仅浪费扶贫资源,亦延误了脱贫攻坚任务的战略大局。

脱贫攻坚政策要因地制宜,不能脱离实际搞纸上谈兵,凭空想象设计扶贫线路,否则难以发挥出实际效用。只有走入基层,摸查清楚具体情况,多听取当地群众意见,才能制定出最适合本地的扶贫政策。同时,在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时,也要狠抓实干、严格落实,不能走形式、搞花活。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在扶贫过程中搞“牛不吃水强摁头”,造成扶贫项目“水土不服”,这本质上是官本位驱动下“拍脑袋”的产物。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内核,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如果搞大水漫灌或者盲目照搬经验,都有违精准扶贫的要求。

纠偏,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校准扶贫思维和方法。扶贫不能只有由上至下的帮扶,更应该有俯下身子的倾听。忽视民情民意、先入为主的扶贫惯性,当及时刹住。另一方面,优化扶贫考核。扶贫要精准,首先考核要精准。不能只看短期的效果,更要看过程、看长远,以此减少扶贫过程中一些纯粹为了应付考核的蛮干与功利行为。(整理:姚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