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伤口”中思考文保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13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琳君

到文物医院去,可以感知时间抑或是人为因素带给文物的伤痕,感悟文化遗产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的曲折故事。

■谢仕亮

曾经,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带火了故宫文物修复师这一群体。如今,公众可以去故宫看他们修文物了。在刚刚过去的“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开放,首批40名观众走进了故宫文物医院。与此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文物医院志愿者经过层层筛选和专业培训后正式上岗。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与文物对话也是与历史对话。在这个以“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无疑是一个好去处。因为,在那里可以增进对文物修复工作的深入了解,可以近距离触摸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到文物医院去,看什么?不仅看文物修复师精湛的修复技艺和文物CT机等先进的文物修复设备,更可看文物修复师精工湛技背后的那颗精益求精的匠心。文物修复是复杂、烦琐的工作,但修复师们甘愿青灯枯守,无论外部世界多么浮躁,他们始终沉浸在残损的文物堆中,用手中的笔、刀、刷子追问“时间密码”,让一件件残缺、破损的文物走过千年时光之后重获新生。让公众了解并学习修复师身上的敬业态度和工匠精神,是开放文物医院的题中应有之义。

到文物医院去,可以感知时间抑或是人为因素带给文物的伤痕,感悟文化遗产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的曲折故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要给故宫每一件文物建“病历”,记录文物曾经的病害状况、修复过程。这既是为了让修复师更好地对文物的病症“把脉”“开方”,也是在为文化遗产书写传承故事,而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则在于提高参观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特别是,当前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事时有发生,而其中又以法人违法现象为甚。有些地方的决策者,或出于追求经济发展、积累任期政绩,或盯住短期利益,造成一些珍贵文物建筑和文化遗址遭到损毁,让人痛心。

文物医院的设立,是为了传承与光大中华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保护。为破解文化遗产遭破坏的现实难题,早在2016年3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肃追责”。但是,这些文件基本上是总的原则性提法,没有具体细化,缺乏配套措施。应尽快出台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相关认定标准、程序等,提高可操作性,推动这一制度的有效落实,让文化遗产早日上好“安全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