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对照记”中 感知城市的发展脉络

发布时间:2018-06-22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昨日起,作为第二届深圳国际摄影展的平行展,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特展“观·照——2018深圳美术馆当代影像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从中,我们将近距离感受到一座移民城市的历史变迁和都市文化的特质。

此次特展分为“对照”和“心影”两个系列。值得一提的是,“对照”系列展出的一部分是郑中健、何煌友这两位馆藏艺术家拍摄的深圳老照片;另外一部分展出的,是张燕方、赖雅君这两位摄影艺术家以老照片中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物为参照,运用无人机等最新设备进行拍摄的新照片,通过这样的新旧照片对照,让人们更好地领略到城市发展的纵深。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文字来对照历史与现实,比起文字的“对照记”,这种照片的“对照记”是帮助我们重返时间与记忆现场的另一条通道。或者说,影像是记录时代、城市与个体记忆的另一种文字,是人们为时间加冕、向时间致敬的最好方式之一。相对文字,照片往往是一种更直观的语言。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向这些老照片的生产者郑中健、何煌友致敬。郑中健从1950年起就在九龙海关(现深圳海关)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以深圳(宝安)为题材的照片。这些照片内容丰富,视角独特,定格了一个个城市建设与社会活动的瞬间,填补了深圳早期纪实摄影的空白。

作为深圳本土知名摄影家,出生于深圳横岗的何煌友拍摄了大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的深圳纪实摄像作品。他不但用镜头记录了改革开放前老宝安县的城市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1984、1985年,他还乘直升机沿深南大道航拍了深圳河、梧桐山、笔架山、市委大楼、华强北、香蜜湖、华侨城、沙河大桥等系列城市图像。

而张燕方、赖雅君这两位摄影艺术家则从2017年起,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根据老照片选取同一地点同一角度进行拍摄。这不是临摹,而是对城市的一种再发现——对比中蕴含着力量,在这种由新旧照片组成的时间轴面前,我们会看到,城市的发展史不再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不再只是一种空泛的宏大叙事,而是有照片为证,有照片里的细节为证,使我们得以触摸到隐藏在时光皱褶中更加真实的城市历史与发展脉络。

正如这个展览以“观·照”命名一样,可以说,它是通过影像的方式对于深圳改革开放史进行的一种观照。其实,具体到每一个深圳人来说,每一个奋斗者都会在这个观照过程中寻到自己的影子。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书写的,这座城市的影集,记录的是每一个深圳人的身影。或者说,一部特区发展史也是一部深圳人心灵的沉淀史。

从这个角度看,这样一个展览不仅是对城市发展速度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无比丰富的民间记忆的一种致敬、是对每一个热爱着这个城市的深圳人的致敬,是尊重、尊严之类的价值立场的图片化表达。

正如这个展览以“观·照”命名一样,可以说,它是通过影像的方式对于深圳改革开放史进行的一种观照。其实,具体到每一个深圳人来说,每一个奋斗者都会在这个观照过程中寻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