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竞争力要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

发布时间:2018-06-26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潘峰

对于深圳来说,不仅仅要全力追赶国内先进城市,更要把目光放长远,在全球城市竞争序列中占据更好的位次。如此一来,存在明显短板、严重偏科是不允许的。

■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姚龙华

城市竞争力哪家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40年:城市星火已燎原》正式发布。根据报告,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蝉联第一,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宜居竞争力指数位居第十,是中国城市整体崛起40年来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

一切成功,其来有自。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实现了整体崛起。改革、开放、创新,三者并驾齐驱,是城市成功的最大共性,是40年来中国“城市成功学”的精髓所在。

在改革开放创新的进程中,谁的动作更快、力度更大,谁就会率先起势、跑在最前。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全国发展得最好的经济特区。其改革开放创新表现突出,全球联系区位条件优越,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城市竞争力水涨船高,在不少领域“一骑绝尘”。

特别是在能较好反映城市竞争力强弱的3个重要指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经济活跃度上,深圳都有强势表现。在人口密度上,深圳每平方公里近600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倍左右,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五,且目前人口仍在加速流入,人才数量占比稳步提升,年轻化程度高,让整个城市充满活力;在经济密度上,深圳地均GDP达11.24亿元,是全国首个地均GDP超过10亿大关的城市,且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真可谓寸土寸金;在经济活跃度上,深圳拥有的商事主体总量,以及每千人拥有的商事主体、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创业密度全国第一,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企业注册的一大亮点,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势头。

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是深圳持续保持强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多种多样,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测算指标中完全可能处在不同的位置。

比如,在2016年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全球城市(GAWC)”网络研究小组对全球城市的排名中,深圳仅处在第6档,排在香港、北京、上海、台北和广州之后。即使是在中国社科院的指标体系中,深圳也并不是全面占优的。比如,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虽排在第一,但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上海处于领先地位;而从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来看,台北则名列前茅。再如,深圳可持续竞争力虽位于前列,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对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热情高涨,城市间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愈发激烈。又如,在宜居竞争力方面,与2016年相比,香港继续独占鳌头,并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差距,而杭州、南通、南京和宁波的宜居竞争力有所提升,深圳无论是在具体得分还是最终排位方面都有所下降。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深圳没有理由自我感觉良好。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经济规模的竞争,更是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竞争;不仅仅是“单项冠军”的角逐,更是“多项全能”的比拼。对于深圳来说,不仅仅要全力追赶国内先进城市,更要把目光放长远,在全球城市竞争序列中占据更好的位次。如此一来,存在明显短板、严重偏科是不允许的。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这一目标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深圳不满足于功能性的城市发展,而是以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全球城市,来定位自己的未来。

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筑牢底板、补齐短板、拉长长板,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说:当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人才是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对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区位环境竞争力、凝聚力、制度和文化竞争力、社会秩序、对外开放都有影响和作用。深圳要以“用户体验”的思维,为人才创造他们最需要的理想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全面重构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这将是深圳发展的必然之选。

同时,研究表明,城市宜居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在宜居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城市周围,与之相距较近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水平也较高,以城市群为单位实现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提升很可能事半功倍。面对宜居竞争力方面的短板,深圳囿于空间上的“先天不足”,很难实现“内部突围”。不妨将思路打开,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合理利用城市群一体发展的大空间,找到突破路径,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