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消费降级 应严打假冒伪劣商品

发布时间:2018-08-03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邓雪婷

李长安

违法成本过低而获利丰厚,无形中为假冒伪劣商品开了绿灯,变相成为鼓励制假售假的行为。

近段时间以来,假冒伪劣商品祸害国民的事情屡次发生。就在问题疫苗尘埃未落之时,拼多多平台涉嫌售假之事再次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针对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力度的通知》,要求各地监管部门对于不履行法定义务的网络交易平台(网站),依法从严查处。对于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也有了同步的提升,消费升级正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但是,长期以来,假冒伪劣商品的大量存在甚至经常性地泛滥已成为影响消费升级的最大障碍之一。据公安部门的统计,十八大以来至2017年末,全国公安机关先后发起“打假行动”、“网上打假行动”、“云端2017”等专项行动,共破获侵权和假冒犯罪案件13.57万起,涉案总价值逾930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4.9万名。

今年以来,一些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件再次挑动广大民众的神经。比如仅仅一个批次的疫苗不合格,就影响到25万名儿童的身体健康。而拼多多平台上出现的大量售假行为,更是侵害到3亿多活跃用户的消费权益。由于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正成为影响民众基本民生的一大“痛点”。

不仅如此,大量制假售假行为的存在,还严重损害了民众对于国产商品的信心,这也是助推大量消费被迫转移海外市场的根源。以奶粉行业为例,目前中国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还不到30%,而外资品牌的比例接近60%,其余则主要依靠进口,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海淘和代购。

更为严重的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不仅会损害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还会削弱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目前,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5%。由此可见,消费降级不仅与当前消费升级的需求背道而驰,意味着居民消费质量的下降,还是经济发展动力削弱的危险信号,而建设“质量中国”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现象,固然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但与监管不严、处罚不力直接相关。换句话说,违法成本过低而获利丰厚,无形中为假冒伪劣商品开了绿灯,变相成为鼓励制假售假的行为。对于监管不力的官员处理,也是不痛不痒甚至转而重新提拔任用,也暴露出监管体制的巨大漏洞。

在此次的《通知》中,监管部门提出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实施“全链条”打击的口号,将包括“傍名牌”在内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其他商标侵权、相关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等违法行为列为重点打击目标,强调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落实经营主体责任和加强部门监管协作的措施。应该说,这些举措都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网络平台公司一定要坚守诚信这条市场底线,不能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和吸引更多网民入驻的短期利益而抛弃底线原则。事实证明,只有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消费商品,才是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