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治得让居民自己拿主意

发布时间:2018-08-20来源:编辑:邓雪婷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善治”需要由社区来“守护”。

■赵鑫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社区原有的规划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居住生活需要,立新社区是深圳80年代开发时间最早的生活居住区,急需更新升级。那么社区微更新到底听谁的?通过“一户一票”选举产生,来自不同小区楼栋的居民议事员们,作为社区的主人,参与到社区的治理当中,让老小区焕发出了新生机。

治理理论的创始人罗西瑙认为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其重点在于“多元共治”。这一理念实际上源于20世纪70年代对西方福利国家失败的反思。由于政府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制,插手社会事务过多,导致机构臃肿、财政支出负担繁重,最终无法支撑其运行。70年代后,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向社会外包其不擅长的事务,情况才有所改观。

社会的大事小情,不管擅长不擅长都要政府管一管,这样就会陷入到纷繁社会事务的泥潭当中,无法自拔。多元共治不是机械的“大家都要管一管”,而是各归各位、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有机耦合”。民众应当在具体的社会事务上发力,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最了解实际情况,而政府则应当扮演“元治理”的角色,对民众加以引导。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善治”需要由社区来“守护”。深圳立新社区之所以能够“华丽转身”,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社区的具体事务层面,居民能够自己“拿主意”。通过投票,选出自己的居民议事会,居民议事会代表居民诉求,引导居民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机制。对于社区更新,开展微更新设计“小美赛”,联合专家评审设计方案,自己决定社区未来的样子,充分发挥居民在具体社区事务上的自主性。

实际上,类似的实践在全国也有不少。比如2013年在央视播出的《曹家巷拆迁记》,也是居民成立“自改委”,自己负责动员拆迁。然而期间“自改委”却与居民闹起了矛盾,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最后由政府出面才化解了危机。也就是说,虽然在社区的具体事务上,居民要自己拿主意,发挥自主性,但同时也需要政府方向上的引导。只有居民和政府各归各位、各司其职,才能创造出“多元共治”的美好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人大广东团审议时,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需要先划定好市场、社会、政府的管辖范围,各自把擅长的领域经营好,才能够达至“善治”,实现“公共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