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须推动专利高地成为知识经济高地

发布时间:2018-10-15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邓雪婷

追求高质量的专利成果,促进更多专利切实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知识经济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活力才能强劲喷涌。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10月13日,广东省科技研究机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创新能力对比研究》。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7.6万件,而同期旧金山、纽约、东京三个湾区的专利申请量为3.5万件、1.2万件和2.2万件,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产出量领先优势明显,超过了世界三大湾区专利产出量的总和。

专利产出量的领先,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专利产出数量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量化指标。建立专利制度的目的在于鼓励发明创造,并推动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社会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地区专利产出有量的积累,社会创新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规律:科学技术的创造性突破往往是地区经济社会大幅进步的先声。相比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这三个经济高度发达的传统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一个追赶者。粤港澳大湾区专利产出数量取得了领先,还要保持住领先,并有更高的专利质量追求,方能成为湾区经济的佼佼者。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大湾区专利产出提供了动力。市场竞争拼效率,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企业唯有保证效率最大化,才能成为市场领先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研究数据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有包括华为、中兴、腾讯在内11家企业跻身于发明专利申请领先机构前20。大湾区企业重视科研,并能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和利润;企业能从专利中获得利润,投入再生产,为研发提供了充足资金,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与市场良性运转密不可分。创造更为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让创新者得利,才能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专利产出量领先于传统湾区的原因。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功能齐全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坐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商品和服务供应链,同时也拥有功能齐全的全球性自由港。现代科技的创新已经不能“闭门造车”,科研离不开协作,湾区的创新者既可以从内部完善的产业链中得到物质保障,也可以充分与世界先进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真正发挥湾区经济的优势。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是打破内部协作障碍,扩大对外开放,为开创地区发展新境界应时而生的战略,将进一步推动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大湾区后来居上。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专利数量取得了领先固然可喜,但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率上仍然存在不足。我们不能陷入片面追求数量的迷思,把专利数量等同于创新能力。追求高质量的专利成果,促进更多专利切实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知识经济高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活力才能强劲喷涌。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粤港澳大湾区要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挖潜力,把专利研发的油门踩得更猛,让创新成为推动湾区发展的强劲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