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爱上求知

发布时间:2018-10-17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最近,18名华中科技大学的本科学生因为学分不达标被直接转为专科。

华科是我的母校,素来以学风严谨著称。当然也有不那么严谨的,比如当年本人所在的新闻系。记得那时住我们隔壁的是机械系,正常的节奏是他们上完课返回寝室午休的时候我们才刚起床,他们下了晚自习我们还在寝室走廊聚众看《鹿鼎记》。结果是新闻系的女生有不少成了机械系男生的女朋友,因为后者不仅学习很刻苦,给女生打开水也肯下真功夫。

“中学多吃点苦,等考上大学就解放了,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这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事实上,这么多年来,它几乎已成为一种被普遍信奉的社会规则,学生、家长乃至一些大学老师都对此深信不疑。“考上大学就可以好好玩儿了”的背后,对应的是一种极为功利的“结果导向”,它把问学求知和教书育人当做结果而非过程,拿到了文凭就意味着成功,学习和求知本身不过是一个可以让人苦尽甘来的“工具”。也因此,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大学生们往往被认为是“有资格玩儿的”,这里的“玩儿”,更像是一种奖赏、补偿和承诺的兑现。

求知兴味的丧失,也是一些学生到大学里不爱学习的原因之一。几年前我曾采访过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始校长朱清时先生,他当时不无忧虑地谈到,最头疼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到大学里没有求知欲了,因为他们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就被书山题海和各种培训班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人早早地就对求知充满厌倦甚至厌恶。这种对求知欲的严重透支和挫伤,让孩子们进入大学后难以与真正的知识亲近。

抓一抓大学的学风是必要的,但“让”学生爱上学习和“逼”学生爱上学习之间还是大有分别。假如真变成“严进严出”,让学生们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持续地承受高压,又是否合适?我们又究竟该如何对待求知本身?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