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毒跑道”不能只靠新国标

发布时间:2018-11-06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邓雪婷

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近日定稿,从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教育部昨天下发通知,要求今年11月1日后交付使用的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必须执行新国标。

新国标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针对性地解决了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建设中存在的安全、环保、运动防护不足等突出问题,并综合考量中小学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主要风险点,提出了符合绿色发展、技术进步、行业规范以及学生健康防护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总体来看,其在为运动场地铺设面层的技术细节、质量水平及检测方法等方面提供了更为严格具体的标准。

从2014年开始,全国多地学校发生“毒跑道”事件,塑胶跑道材质散发有毒气味,造成部分学生出现流鼻血、过敏、头晕、恶心等症状。而塑胶跑道旧国标总体标准过低,只对7项有害物质(其中4项为重金属)作了限量规定,而且仅是推荐性标准,缺乏强制性要求,进而造成一种怪状:一方面是“毒跑道”致使学生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却是跑道检测正常且符合“国标”。

提供跑道建设材质、铺设跑道的厂家或承建商,出于抢占市场或增加盈利的目的,势必以尽可能低的标准和成本完成任务。此前“毒跑道”之所以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相关标准过于宽松显然起到了极大负面作用。低标准俨然成了厂家、承建商、质检部门、学校管理层及其上级部门推卸责任的挡箭牌。事后追责,也仅仅是将那些明目张胆侵犯标准,以次充好的责任人绳之以法,起到的震慑作用仍然有限。在相关国家标准的设置上,显然不能抱有商家主动严格要求自我的侥幸。因此,推行一套对有毒有害物质监控标准更为严格,且用强制性标准替代推荐性标准的新国标势在必行。

同时也需意识到,“毒跑道”事件的形成包含多方面的因素。跑道材质标准太过宽松,学校及有关部门对施工质检把关不严,学生因跑道异味产生身体异常反应,相关部门也未能及时察觉并作出反应。这说明除了跑道本身外,相关的监管责任机制也存在问题,未能实现防患于未然。显然,从跑道招标审核及采购,到工程建设,再到事后使用,每一道流程背后都要介入更为严格的把关。

另外,对于以普通锻炼为主要使用目的的中小学校园而言,是否真的有必要大规模采用塑胶跑道,值得商榷。如果采用塑胶跑道,为保证质量又不得不承受较高成本,不妨考虑采用其他更为适宜的跑道铺设材料。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校园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如采用渣土混合、硬土或红土等材料铺设跑道,既能控制成本,也便于将潜在风险最小化。

事关下一代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所用的操场不应该成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杀手。塑胶跑道的新国标更为严苛固然是好事,难在是否能够被忠实执行,明确责任并建立追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新国标的提出,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未来的落地,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施行,综合效果仍有待观察,全社会也有必要共同对此保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