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滋养“女德班”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12-12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毫不意外,在被媒体曝光之后,温州的“女德班”被责令停止办班了。去年辽宁抚顺的一个“女德班”"曾引发舆论关注,后被责令关停,但没过多久,其又在温州卷土重来,这一次,更把手伸向了未成年人。

此前,一个名叫丁璇的“女德宣扬者”曾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后来有网友发现,丁璇及其“女德班”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包括培训、电商、劳务公司等等,模式基本是以公益开路,与各种协会合作,再暗中牟利。辽宁抚顺的“女德班”被勒令关停后,又顽强地开到了温州,同样离不开一个“利”字。

如果更进一步剖析“女德班”现象,可以发现更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很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要说清楚很不容易。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机构和个人本身对传统文化就知之不多,宣传得很卖力,但内容却往往经不起推敲,“女德班”是比较极端的,还有很多其它与现代社会理念格格不入的东西也在大行其道,这种鱼龙混杂的传统文化热值得警惕。

有学者曾谈到,“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说明了社会当前存在这样一种刚性的需求。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刚性需求,是因为民间对道德、价值、规范等方面是有迷茫和困惑的。”在我看来,除了需求,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供给的问题,与现代文明理念和共同价值相关的道德规范供应得不够充足、不够有力、不够准确,不能在人心中筑起现代文明的“防火墙”,就会让一些文化糟粕乘虚而入。

同时,诸如“女德班”之类诡异的文化现象背后,也有诡异的逻辑支撑。比如有知情者透露,在南方某地,参加“女德班”的大部分是企业家的妻子,一些人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但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已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和惯性,上“女德班”,实际上是一种让自己更好受些的自我洗脑和自我催眠,同时在“组织”中实现“温暖的合群”。

叫停“女德班”不难,但隐藏在“女德班”背后的文化现象,却值得持续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