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评:扶贫,就是要打破次元壁

发布时间:2019-01-18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杨春丽

贫是物质贫乏,穷是缺乏希望。脱贫,更要脱穷,只有充满希望,才能走向致富。

■西坡

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消费扶贫”这个概念受到关注。

所谓消费扶贫,通俗地说就是优先到贫困地区旅游、优先购买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来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创收致富。消费扶贫不是直接发钱,而是让贫困地区群众在市场中把钱赚了。但消费扶贫也会引发一些担心,比如会不会有中间商打着扶贫的名义赚差价,这就需要监管到位。再比如,社会的消费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向贫困地区倾斜就意味着其他地区可能会吃点亏。

笔者认为,扶贫不能只算短期经济账、局部账,当贫困地区赶上来之后,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自发的一部分,所有人都会受益。从外部把水引进来,最终目的是把贫困地区的死水盘活,所以扶贫工作才会反复强调“扶贫扶志”“形成造血机制”。

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都是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乎社会公正,也关乎经济体的长远发展。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结论,贫困是一个陷阱,单靠穷人自身是很难爬出来的,所以需要外界搭一把手。贫穷会滋生许多的社会问题。早在1782年,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就说过:“贫穷是人类幸福的大敌;它必然毁灭自由,使一些美德变得不切实际,另外一些则极难实行。”

要消除贫困,首先要了解贫困,懂得贫穷的逻辑。否则耗费再多的资金和人力可能都无济于事,还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大水漫灌”造成依赖思维。

贫穷的逻辑,第一个要点便是贫与穷的区别。贫与穷经常连用,但这是两个概念,古代汉语对它们有严格的区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在古代,缺乏衣食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没有出路叫“穷”。马云最近也辨析了一下贫与穷,他说:“贫是物质贫乏,穷是缺乏希望。脱贫,更要脱穷,只有充满希望,才能走向致富”。

在现实中,贫与穷是相互交织的。因为看不到改变的希望,所以干脆不去努力,这是人性常见的特征。使缺衣少食的人免于匮乏,是扶贫的第一阶段。使安于现状的人敢想敢干,扶贫才告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讲,贫穷的经历会使人视野受限,容易小富即安。笔者分享一点自己的观察。我老家现在是以蔬菜大棚为支柱产业,人们起早贪黑很不容易。但我发现,大多数农户完全是随波逐流的,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别人怎么种自己就怎么种,完全没有规划可言,自然发展不出特色与优势。结果便是大棚一年比一年多,彼此陷入无止境的同质化竞争。这个现象不是偶然,近年来全国各地动辄出现农产品滞销,乃至捧红了“滞销大爷”,便与种植者的思维有关。

脱贫事业最大的使命便是打破人们的思维天花板,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知道还有别的活法。就拿电商扶贫来说,帮老乡卖货只是最基础的事,帮助老乡建立现代化的种植理念、经营理念,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脱贫攻坚,就是要打破城市与乡村、富有与贫穷、先进与落后之间的次元壁,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广阔的世界。只有人们都有了现代化的思维、现代化的视野,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