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能上桌吃饭”背后的话语泡沫

发布时间:2019-02-15来源:晶报编辑:杨春丽

彭健

这个春节,诸如“女性不能上餐桌吃饭”“晚辈要磕头拜年”等等又成了热门话题。

两年前,演员郭晓东的妻子程莉莎曾在微博发帖,回忆她婚后第一次跟郭晓东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情形:在村子里吃饭,女人是不能上桌的。而前不久,一篇讲述“山东男孩携妻回村过年”的文章走红网络,文章的作者王严认为郭晓东的老婆描述的情况并不准确,甚至有点抹黑老家的意味,王严自己带老婆回家就没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些年来,确实时不时有一些年轻人的“返乡日记”描述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陋习,引发广泛关注。对于这一问题,我觉得要区别看待。如果是为了流量有意炮制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那么这是值得批判的。如果陈述的是事实,只是一种出于个人视角的观察和体验,那么人家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利,不必忙着和“地域歧视”以及“社会精英对乡村居高临下的俯视”之类画上等号,这样会显得特别“玻璃心”,这种“玻璃心”反倒会折射出某种因为不自信而用力过猛的反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是很微妙的,不要急于贴标签、扣帽子、打棍子。比如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许确有女人不上桌的习俗,但这很可能只是一种惯性,假如女性要求上桌,也可能被满足,假如有新的礼仪出现,人们也是乐于遵从的,情况远没有那么严重和糟糕。再比如,即使是在大城市里,一家人吃饭或者请客,往往也是男主人坐主位,那么这是否也是一种陋习和对女权的践踏?是否也要紧张地将其上升至文化和权利的高度加以批判?

对于传统文化和地域的问题,不妨从容一点,不要总是紧张兮兮、剑拔弩张,更不要总是有意无意地制造话语对垒。让不同的、多元的观察和思考自由地传播与碰撞,让更多的人自由地围观、辨析与选择,这不是很好么?反倒是动不动就开启一种“对垒模式”,动不动就把城市和乡村、底层和精英的对垒以及所谓的地域歧视挂在嘴边,更突显了一种貌似深刻的懒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