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电子作业”也不宜操之过急

发布时间:2019-02-18来源:晶报编辑:陈琳君

“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近日,一则教育部针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让“禁止电子作业”成为关注焦点。

事实上,自去年起,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就已成为监管重点。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并提出了“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要求。

禁止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也是着力于从教育层面打破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教育的核心是“人”,或者说,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道”,而教育手段是“术”。但这些年来,教育有重“术”轻“道”的倾向,比如,越来越注重多媒体教学方式,课件设计越来越精美,比起当年只能在黑板上板书的教学场景,技术层面的档次不知高出了多少倍。但如果没有理念的浸润,如果缺少必要的温度,再先进的技术也无助于一个人的成长。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吸引另一朵云”,这些关于教育的美好想象,其实与技术层面的事物关联不大,更多地指向了心灵层面。

当然,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技术排斥在外。比如,面对教育部的这一禁令,有教师表达了这样的疑惑——英语和语文这种需要朗读和背诵的学科,有时候老师会让家长录制下孩子背诵古诗或英文课文的语音,发到班级群里;有的学校还利用微信群,让学校英语老师每天录制5分钟的原版英语音频发到群里,由学校外请的特级教师来点评。这种做法对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英语发音非常有帮助,但如果按照教育部的禁令,岂不是只能退回到过去学“哑巴”英语的时代?

所以,教育部在出台相关禁令的同时,还应该佐以防止简单一刀切的实施细则,避免其再次成为规则“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