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也可以成为全民自然教育典范城市

发布时间:2019-03-12来源:晶报编辑:杨春丽

正是春光明媚时节。近日,一项名为“市民花田市民管”的播种活动在市民中心南广场开展。下周一,2019深圳市梧桐山第四届毛棉杜鹃花会也将开幕——对深圳人来说,这也是践行全民自然教育的一种方式。


深圳既是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又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也因此,这些年来,深圳一直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提升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日前,一则这样的新闻令很多深圳人怦然心动: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0.92%以上,绿化覆盖率将达到50%以上,让市民生活在真正的森林城市里。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深圳依托森林、湿地、绿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了众多自然课堂。比如,深圳创立了全国首个自然学校,成立了全省首批13个自然教育中心,充分利用世界森林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全国科普日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自然教育,年均组织活动800多次,服务市民6万多人次。


据相关报道,到2020年,深圳还将建设自然教育学校15处,科普基地200处,串联形成覆盖全市域的自然教育网点系统,基本建成以森林和湿地为载体的全民自然教育系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一个全民阅读蔚然成风的城市,也是一个全民自然教育蓬勃兴起的城市。


是的,生命本来就源于自然,人与自然的接触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代人已日益与自然彼此隔膜,越来越多的人具有自然缺失症倾向。尤其是现代城市儿童处在高科技的包围中,太容易被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吸引,与大自然割裂。


治疗自然缺失症的重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行自然教育,让一个人学会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方式亲近大自然。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对深圳人来说,了解城市草木等自然物种的过程,也就是了解城市的过程。在领略城市生态之美的同时,进一步消除对城市的地理疏离感。


数据显示,深圳共有维管植物近210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遍布深圳的街道与公园。然而,市民却常常“知其美,不知其名”。为此,去年5月,市城管局携手QQ浏览器上线“识花君”小程序,拍照就可以识别各种花草树木——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自然教育。我们希望,接下来,类似这样的微创新还可以更多些。当然,更值得期待的是,作为深圳新一轮重点规划建设的“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未来的深圳博物馆自然馆也将助力深圳全民自然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在这万物生长的春天里,讨论全民自然教育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从全民阅读到全民自然教育,希望更多深圳人能够学会去阅读自然这本“大书”,去用心体察这本“大书”的章节、段落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