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围观“流浪大师”仅仅是一种猎奇吗

发布时间:2019-03-26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这些天来,想必你也认识了“流浪大师”沈巍。在抖音里他时常引经据典,《左传》《诗经》《菜根谭》《三国演义》等古书名句脱口而出,尤其是他在路灯下读书的镜头感染了无数人,使他迅速成为新晋“网红”。

每天,有许多人专程去看他,当他暂时被“保护”在某个去处时,仍然有许多人不离不弃地守在外面,为的是能与“大师”见上一面。当然这种做法也招来了批评,认为这些人与其说钦佩沈巍的才华,不如说在消费他的身世,利用他制造流量。有人直白地说,直播沈巍就是想吸引粉丝。

突然走红之后,不仅沈巍经历着一波喧嚣与烦恼,这起事件在不断被围观、不断被赋义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间生成了一种复合多元的形象。有人说,管他叫“大师”,让真正的大师情何以堪?有人将直播“大师”者比成“吃人血馒头”的人;有人则感慨,我们挣脱无聊的心有多急,流浪汉“大师”的故事就有多奇。

在我看来,对于这起事件,我们无须过分解读,不必将简单而美好的事情复杂化,甚而上纲上线。沈巍被发现、被围观,说到底体现了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尊重与礼遇。难道不是吗——沈巍走红,源于他不是普通的流浪汉与拾荒者,让人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文化气场。从网上传播的视频看,沈巍除了谈吐过人之外,在表达逻辑与价值倾向上,也是相对严密完整且得体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走红抱有冷峻的看法,认为这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人对“大师”说表示嘲笑,但谁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大师,这种称谓对他而言有善意戏谑的成分,这种民间派发给他的头衔需要宽容对待,振振有词地较真就显得无趣了。网络直播者出于涨粉的目的包围“大师”,当然显得不够厚道,但这涨粉的背后,还是公众对沈巍以及背后的文化的朴素尊重,而不是有人武断总结的猎奇。

沈巍说,你们不要关注我,要关注读书本身。这句话,应当是对这起事件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