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家长”是故纸堆里找出的“错误答案”

发布时间:2019-04-08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杨春丽

浙江叫停义务教育阶段录取“考家长”是依据教育法规精神进行的必要纠偏,同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机构也应当思考“考家长”是否有意义:英雄不问出处,“有教无类”方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王森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布通知,严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借招生之际以问卷等名目“考家长”。

近年来,某些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利用各种手段考察家长,不少人忧虑此种现象会破坏教育公平。但也有不少人援引美国“精英教育”的做法,为“考家长”辩护,称考核、挑选家长利于家校共同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民办学校招生权利应当适当放宽。

首先,“考家长”真的是实现所谓“精英教育”的有效途径吗?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是最讲“精英教育”的美国私立高校,近年来也已经逐渐抛弃了起源于20世纪的“遗产录取”(Legacy Admission)制度。研究发现,录取时“考家长”不仅减损社会福祉,对学校发展也颇为不利。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强烈反对考察家长的“遗产录取”,而欧洲一些国家根本就禁止了“家长加分”制度的存在。实践也证明,倾斜录取“优秀家长”的子女对学校自身也是发展不利的。麻省理工、加州理工明文拒绝“考家长”,因此录取了不少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反倒“后来而居上”。放眼全球,录取招生“考家长”这种现象本就不常见,少有的实践也被证明不过是制度设计者的“一厢情愿”。

其次,“考家长”的出发点并不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盲目走“精英教育”路线,违背义务教育初衷,也无法培养精英。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存在,应该是为了丰富社会义务教育资源,防止“公办学位”不足的出现。“义务教育”本就应该普惠全民,“考家长”后,学校就难免陷于“势利眼”困境,从而破坏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有学者认为,“民办学校”有“鲇鱼效应”,可以搅动学校间教学方法良性的竞争,促成素质教育改革。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有冲劲,想多培养些“人才”,无可厚非。不论“公办”还是“民办”,义务教育都应当服务于提升教育品质的目标,想培养“精英”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没有错,但错在把培养“精英”的教育与“精英化的教育”画上等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培养人才的劲头应该放在日常教学阶段,而不宜在“录取”上多着力。探索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才是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应有的愿景。

民办学校的确应当有一定招生自主权,用好这样的自主权可能为教育改革探索出新路。已经“9012”年了,想要培养社会栋梁之才,民办学校应该探索出更先进、更科学的综合录取方案,提高真正素质教育的能力,而不是向故纸堆里找答案,更何况找到的还是“错误答案”。浙江已经在试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习能力评测”录取方案,民办学校不妨多研究“学习能力评测”的科学方法,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实现“录取”到“教学”的无缝转接。

浙江叫停义务教育阶段录取“考家长”是依据教育法规精神进行的必要纠偏,同时,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机构也应当思考“考家长”是否有意义:英雄不问出处,“有教无类”方为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