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日本历史上的“爱国贼”

发布时间:2019-05-24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19世纪中叶,日本门户初开,很多领域都有了崭新的气象,整个社会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一些“爱国贼”的出现,反倒令日本社会充满了紧张和动荡。

1858年,几名俄国水手在横滨购买粮食,竟突然遭到日本武士的袭击,2死1伤。随后,又接连发生在英国总领事馆当翻译的日本人被杀,以及荷兰2名船长被杀等事件,搞得日本社会人心惶惶。

1862年6月,一名骑马的英国人无意间冲撞了一个日本藩主的队伍,结果被藩主的护卫当场砍死,这起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生麦事件”。“生麦事件”在当时引发了严重的后果,甚至一度将日本推向战争的边缘,最后幕府赔偿了巨款,才将这件事给平息了下去。

那时的日本,大量带着武士刀的浪人在街头游荡,四处寻找所谓的“卖国贼”。不管是与外国人做生意的,还是在外国读过书的,甚至于谈论欧美的人,都会被视为“卖国”,而那些倚仗暴力的浪人则成为“爱国”的最大消费者。这些浪人的共同点是:只针对手无寸铁的普通平民,即“抽刀向更弱者”,并用锋利的武士刀和同胞的鲜血展现着所谓的“爱国情怀”。

这些“爱国贼”的行为非但没有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反而阻碍了日本的开国改革,加剧了日本社会的动荡。直至日本明治维新后,这些“爱国贼”才慢慢淡出日本人的视线。

爱国之情是可贵的,高尚的爱国情怀可以凝聚人心,有力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但人类历史上,“爱国”却常常会被扭曲和利用,且极其容易失控,最终成为国之大害。日本历史上的一些教训殷鉴不远,值得今人审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