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地震波”的预警系统普及也要加速度

发布时间:2019-06-19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邓雪婷

希望有关方面尽快打通地震预警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在建设更为畅通的地震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加强预警演练,提高民众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谢仕亮

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省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川渝周边地区,均有明显震感。据应急管理部最新消息,截至6月18日16时,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199人受伤。伤亡数字还在上升,全国揪心,满屏祈福:遥祝宜宾宜人,祈盼长宁长安。

地震发生后,无论是信息发布,还是救援力量的响应,都非常迅速。特别令人关注的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包括原市县地震部门)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预警系统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并通过震中附近宜宾、成都一些民众的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大喇叭”等发出预警提示,为大家及时疏散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此外,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距震中124千米的毕节市等也均有接收到地震预警。事后,预警系统全城倒计时视频在网上刷屏。

天灾的无情和可怕之处,往往在于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骤然而临,让人猝不及防。纵然如此,人类也要穷尽智慧,借助科技力量,竭尽所能地与死神赛跑。虽然,目前地震预报仍属世界性难题,还无法做到科学精准预报。但可以在地震预警上下功夫,即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民众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

短短几秒到几十秒在日常生活中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但在灾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能让疾驰的高铁、地铁有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余地,能给重要工程紧急处置留出时间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这点时间足够让低楼层民众疏散到楼外,让处在高楼层的人们可以离开电梯躲到坚固的墙角和桌底就近安全避险。研究表明,预警时间10秒,伤亡减少39%;时间为20秒,伤亡减少63%。

这种能“跑赢”地震波的地震预警系统,应该加速普及。据了解,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目前,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6.6亿人),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但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仅在4%左右。民众地震预警信息使用率偏低,预警效果自会大打折扣。

事实上,从这次“地震预警系统全城倒计时视频在网上刷屏”也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民众并不知道预警系统的存在,对这个在地震预警上屡试不爽的“黑科技”,很多人还是首次听闻。从不少成都市民的反应来看,不少人在电视看到地震预警信息时的第一反应不是紧急避险,而是掏出手机拍照、发图。这意味着地震预警系统的普及和应用还存在“临门一脚”的问题。希望有关方面尽快打通地震预警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在建设更为畅通的地震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加强预警演练,提高民众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

除了灾前预警时间,灾后救援时间同样极为宝贵。目前,救援工作仍在不断的余震中争分夺秒、紧张有序地进行中,祈愿救援工作能够更顺利、高效,将地震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