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评:防范高考谣言也是门“考试”

发布时间:2019-06-26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潘峰

防范高考谣言,不仅是职能部门和考生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赵强

在高考成绩公布查询之际,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发布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录取版:不要听信走所谓“内部渠道”的捷径,所有招生信息查询和录取均不向考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三部门送给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句话:莫信谣传谣,只要通过省级招办和招生高校指定渠道查询核验,“李鬼”必会露马脚。

高考前后,考生和家长的心理都会很复杂。焦虑、急切、侥幸……各种脆弱的心理情绪,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乘虚而入的不法分子“对症下药”,为考生和家长们及时送来了提前查分、提前录取、专家教你填志愿、交钱通过“特殊渠道”上名校等等“意外惊喜”。甚至分数过低,也不必自惭形秽,还有各种名字看起来足够高大上的“野鸡大学”伸出了橄榄枝……毫无疑问,这些“药”治不好考生和家长的“心病”,瞄准的只是考生与家长的钱包,一不留神,就会吃亏上当。不法分子发布的信息,是不折不扣的“高考谣言”,是牟取不法利益的陷阱。防范“高考谣言”实际上也是门“考试”,考出好的成绩,对防止不法侵害,维护高考公信力,捍卫考生教育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免疫力,须打好预防针。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在高考前后的重要时间节点都发布了防谣提醒,就是在打预防针。不法分子散布的高考谣言其实并不高明,而且年复一年,谣言总是很相似。按理说,这些高考谣言辨析题难度并不高,但每年总有人上当受骗,原因说起来就是当局者迷,家有考生的,很可能结下各种高考心结,利益关切导致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下降。这时候,权威部门的及时提醒,有助于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从今年教育、网信、公安三部门发布的提醒信息来看,有政策宣讲,有案例分析,细心周到,这一剂剂“预防针”质量很高。如果说这是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应对高考谣言这门“考试”给出的答案,那得分一定会很高。当然,如果能够增加更多信息发布方式、渠道,让更多人了解、知晓,“药效”应该会更好。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打好“预防针”,提高防谣免疫力,是必须要做好的功课。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传播的便利给不法分子造谣、传谣提供了方便,但考生和家长同样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比以往更加快捷、准确、及时地了解到权威信息,提升防范谣言的能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已经实施多年,招生录取的工作程序、工作纪律等关键信息,在权威网站上都能查询得到,教育部每年也都会在官方网站公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考生和家长们,只要不信邪,不焦躁,多点耐心和细心,就不大可能落入谣言彀中。防范高考谣言,不仅是职能部门和考生家庭的事情,也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发现谣言信息、诈骗线索,每个公民也都有举报义务。密织高考谣言防护网,不法分子就会没有空子好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