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申遗成功,荣誉背后是更大的保护责任

发布时间:2019-07-08来源:晶报编辑:杨春丽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政府推荐的距今约五千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重量级消息立刻在网络上引发刷屏。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于1936年被发现。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城、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之一。

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和一项自然遗产。而且尤其强调遗产历史的真实性、保护的完整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良渚申遗成功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作为中国考古时间最长的伟大遗址之一,80多年的良渚考古填补了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的史前文化空白,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然而,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因为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作为物质文明标识的金属和文字,即青铜器以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文。而不少人对更早的夏朝,则仍持有不同的看法。

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意味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认可,并成为一种权威结论。良渚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一道,装点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天空。

当然,申遗成功,获得世界遗产的名号,是荣誉,也意味着更大的保护责任。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但不得不承认,与世界上一些遗产大国相比,我国在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文物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对于新晋世界遗产的良渚遗址而言,如何继续发现和挖掘其内涵和底蕴,助力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相融合,提前有效应对未来游客数量增长带给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等,都有必要及时纳入相关规划的视野。

究其实质而言,申遗的本意是为了保护,但在我们的一些地方,申遗成功之日,往往就是遗产被大力开发并被破坏之时。比如,武当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曾将核心建筑出租给了一家武术院;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张家界,因别墅及旅游设施泛滥而一度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

据悉,当地将努力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打造成全国首个5G全覆盖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用5G等技术加强对遗产区的动态监测。我们希望,以良渚申遗成功为契机,有关方面还能加速推广遗产保护理念,无论是否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对那些宝贵的自然或文化资源,我们都应学会以敬畏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仅仅功利性地用经济数据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