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36条”助解家政服务市场供需矛盾

发布时间:2019-07-12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杨春丽

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将家政服务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范畴,在社保、体检服务、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家政服务人员多重保障,意味着广大家政从业人员成为“单位人”,不再没人管、没人疼,其职业身份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也将得到提升。

■谢仕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36条具体政策,被外界称为“家政36条”。《意见》明确,将通过发展员工制企业、推动家政进社区以及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等方式,实现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家政服务,既能满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能对接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据悉,我国家政服务的市场总规模近年来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全面两孩政策的推进实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社会对居家养老、康复护理、育婴育幼、烹饪保洁等多样化家政服务的需求还将持续呈刚性增长。

然而,长期以来,家政服务领域标准不健全、服务不规范,存在小、散、低等问题饱受各界诟病,家政行业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此次出台的《意见》围绕“提质”和“扩容”两个关键词,提出36条实实在在、有“含金量”的具体政策,正是奔着解决家政行业供需矛盾而来,释放浓浓政策暖意。

“家政36条”中,备受关注的是支持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以及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目前,家政行业中占主流的是“中介制”家政公司,但这种公司模式存在着不少弊病。一方面,“中介制”容易让家政服务人员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职业身份得不到尊重,劳动价值也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职业归属感不强,导致家政服务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另一方面,“中介制”的用工模式下,家政服务人员大多呈散兵游勇状,各自为战,且缺乏统一、专业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指导等,导致家政从业人员技能的专业性不强、“含金量”不足,整体服务质量偏低,与高质量的市场需求脱节。

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将家政服务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范畴,在社保、体检服务、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家政服务人员多重保障,意味着广大家政从业人员成为“单位人”,不再没人管、没人疼,其职业身份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也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岗家政服务人员每两年至少得“回炉”培训一次,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可通过高职扩招专项考试、专升本等多种渠道提升学历等,既可以让从业者干得安心,也能让购买服务的家庭用得放心。同时,家政企业“员工制”、技能培训常态化,也有利于完善家政服务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促进家政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