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该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

发布时间:2019-08-22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如何读经典?

这是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很多人都对此表达了忧虑。网上搜索“碎片化阅读”几个字,一大波反对声音就会涌现。比如“碎片化阅读正在令你变得越来越蠢”“别再让碎片化阅读害了你”“警惕碎片化阅读”等等,碎片化阅读似乎成了洪水猛兽。

但我要说,这并不是事实。相反,如果你能让自己成为一块磁铁,碎片化阅读将使你快速完成知识以及文化的吸附。

事实上,借助于互联网、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以及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等,很多人走近了原本心理距离遥远的经典。这种形式就不只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的人群对经典的仰慕与知识诉求,更是让一直以来高居于金字塔塔尖的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花样翻新、通俗易懂的形式“接了地气”,传统经典以这种方式反而走近了公众的生活。

另一方面,手机客户端能够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更加细分的群体,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也使得“碎片化阅读”能够更好地在人群中蔓延。

其实,即使在古代,“碎片化阅读”也是大有市场的。中唐诗人李贺终日骑驴游走,《新唐书》说,李贺每天早上太阳一出,就骑上毛驴到山野间转悠,背着个古旧的破锦囊,东瞧瞧,西望望,有了灵感就在驴背上记下来,装进锦囊里,晚上回家整理成篇。这不只是“碎片化阅读”,更是碎片化写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提出过著名的“读书三上法”,即要在厕上、马上、枕上读书,本质上就是在提倡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现在人们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刷屏,就相当于那时的“马上”阅读。

鲁迅先生也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阅读,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不是很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