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戴着道德的有色眼镜看“代经济”

发布时间:2019-10-09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陈琳君

大部分创新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了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减少人的劳动成本。因此,如果简单将“代经济”与“懒惰”挂钩,它可能会扼杀很多创新的灵感与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朱昌俊

从前只知代购、代跑腿,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连吃火锅、去健身都不用“事必躬亲”了。据了解,以“代服务”为主的各类跑腿平台已步入大众视野,二手平台上的各类娱乐向服务也应运而生。对于日益流行的“代经济”,网友们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催生大批懒人的助推剂,但也有部分网友觉得是市场需求产生的正常现象。业内专家称,“代经济”属于“懒人经济”范畴,虽使部分人的生活变得更高效,但也不提倡过度依赖。

从一般的代购、代跑腿,发展到今天的“代吃”、代健身,网络跑腿确实让越来越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当然,随着“代经济”的外延扩大和种类增多,也难免存在着争议。对此,还宜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一方面,“懒人经济”也好,“代经济”也罢,在市场语境下的网络跑腿现象,其实是市场创新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必然产物。事实上,从宽泛的角度来看,“代经济”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比如,代理记账、代理律师、代驾,乃至这几年迅速普及的外卖、快递行业,可以说都具有“代经济”的属性。所以,有需求就有市场,“代经济”搭载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未来必将进一步壮大。并且,其也往往会创造新需求。像“代吃”业务未必是刚需,但确实能满足部分群体的好奇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代经济”的发展,恰恰反映出社会的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

部分人担心“代经济”的发展,将批量制造“懒人”,这一点其实是对“代经济”或者说“懒人经济”的理解过于狭隘化了。比如,靠外卖度日的生活方式或许不值得提倡,但是,不能说一个经常叫外卖的人就是“懒”;相反,它可能在工作上是异常发奋的,以至于忙到做饭或外出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创新的人都是“想偷懒”的人。这句话未免有调侃的意味,但不容否认的是,大部分创新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了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减少人的劳动成本。因此,如果简单将“代经济”与“懒惰”挂钩,它可能会扼杀很多创新的灵感与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代经济”属于创新的产物,它可以天马行空,创造和引导需求,但是,并不是说它就没有任何边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法律,恪守公序良俗。比如,在一些平台存在着代笔、代考乃至网络代骂的业务,这显然就是剑走偏锋,不仅不应该提倡,还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的治理加以“围追堵截”,避免其模糊是非、挑战社会秩序。

作为一种社会趋势,“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衍生出更多的种类,这是可以预料的。当然,这里面或许也会有不少种类最终难成气候,像“代吃”这类可能终究只能拥有极小众的市场。但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社会,其一个重要特征正在于形形色色的正当需求都能够得到“最优”满足。因此,不能因为一些“代经济”种类的规模小,就完全否定其存在的意义。更何况,任何伟大行业的产生,都是从无数个不起眼的行业中脱颖而出的,说不定下一个网约车或者外卖行业,正藏在如今种种“另类”的网络跑腿现象中。

说到底,“代经济”的发展,不该承受过多的“道德”压力。无论它是消费升级还是懒人福音,只要属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范畴,遵循公序良俗,就应该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至于其究竟能走多远,不妨完全交给市场。这也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