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率先建立餐厨垃圾智能化管理模式 垃圾减量分类让盐田美不胜收

发布时间:2017-05-26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蓉

深圳新闻网讯 “我在登山口垃圾转运站对面生活11年了,可以说见证了它的变化,也算是见证了盐田在垃圾处理方面的不断改进。”黄宝辉坐在自己经营的烟酒批发店里整理账单,垃圾转运就在马路对面,距离不到10米。

2012年,盐田区正式启动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创建工作。之后5年,盐田荣获市容环境考核“五连冠”,率先建立了餐厨垃圾智能化管理模式,率先实现了公共餐饮垃圾资源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害垃圾安全处理率3个100%,并先后荣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今年3月底,深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城市之一。5月19日,深圳市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现场会在盐田区召开,这意味着,盐田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上将迈出由“鼓励为主”向“全面强制”关键一步。

垃圾站不再那么臭了

“以前的垃圾站没有铁闸门,垃圾倾倒口和马路的路面是水平的,所有垃圾都是用人力斗车倾倒在垃圾站门口,污水直接流到马路边上。尤其是夏天,沙发、旧床和小餐馆的垃圾混合在一起,恶臭扑鼻。”黄宝辉说。“现在盐田的垃圾处理站都挺好看的,门口根本看不到垃圾,也很少闻得到臭味。”黄宝辉的儿媳刚来深圳一年,这就是她对盐田区垃圾站的第一印象。

记者从洁亚公司环卫工人处了解到,现在的餐厨垃圾、废旧电池、大件废旧垃圾都是由不同的公司在负责,主要靠垃圾桶和垃圾车托运垃圾,并直接拖到站内处理,门口是看不到垃圾的。即便垃圾进出站时也能做到不外漏,基本不会有味道溢散出来。“以前垃圾站的房子不是封闭的,从垃圾站飘来的酸臭味让我们一整天都不敢开窗。现在除了压缩垃圾的时候会比较臭,其他时间很少闻到味道。”家住鹏湾一村18栋楼的齐先生介绍。

记者来到鹏湾垃圾转运站时,垃圾站正在进行设备的升级改造,外墙已经全部铺满绿植。“我们也知道附近居民的难处,垃圾站一直在想办法减少臭味,这次我们将污水管道由明道改为暗道,压缩出来的污水直接通过地下管道排走,臭味就会减轻很多。”洁亚公司垃圾清运和公厕项目经理刘文彬介绍,不久后垃圾站还会配备特殊的除臭喷雾和抽风过滤装置,进一步控制臭味。

“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

“在没有垃圾分类之前,垃圾要先在中转站分拣处理后再运到填埋场和发电厂,沙头角片区一天要处理近120吨垃圾,现在已经控制在100吨左右。”登山口垃圾转运站的一名环卫工人说。

“以前不懂垃圾分类,也没人愿意做这件麻烦事。现在家里的厨房和客厅会多放一个垃圾桶专门用来装湿垃圾,我只需要刷卡或者扫描降解垃圾袋上的条码,就可以凭积分兑换到很多生活用品。”海景花园居民王奶奶告诉记者,她家使用的洗衣粉和纸巾都是兑换的,完全不用买。

目前,盐田区228个住宅小区(城中村)已全部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其中43个住宅小区开展“四分类”(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185个住宅小区开展“三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现在可回收垃圾兑积分在小区里很流行,我女儿总喜欢跟我下楼扔垃圾。”上东湾小区业主张先生说。

看着各种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在盐田区慢慢推广,盐田区政府机关食堂主管陈远辉感触颇深。“自我任职以来这个食堂就已经开始垃圾分类,远不止5年,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小房间用来处理厨余垃圾,直接将它们加工成肥料。”陈远辉介绍,最初进行垃圾分类时,在食堂里用餐的人很不习惯,但时间一长,大家都会提前分好类。

这5年来,持之以恒的开展垃圾减量分类让盐田城区变得更干净了。在“互联网+垃圾减量分类”的模式下,居民通过智能垃圾桶可以更好培养起垃圾分类习惯。长此以往,这种习惯就会体现在各个生活细节上。由家庭感染社区,社区推动社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盐田将逐步实现生产生活观念的“绿色”变迁。(记者 谢启宗 实习生 平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