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稿件库

建党百年·红色盐田②|藏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里的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21-03-29来源:深圳新闻网编辑:郑创彬

开栏语: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深圳新闻网、盐田网策划推出“建党百年·红色盐田”系列报道,宣传报道盐田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各项主题活动,用新媒体视角记录盐田红色印记,将镜头对准基层党组织、优秀老党员,讲述盐田党建故事、红色故事,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 一条只有二百五十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却承载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耻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走进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墙上的序言以短短几行字告诉世人,这条历史文化名街在历经百年沧桑中,见证了英国殖民主义瓜分和侵略中国的屈辱,也承载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沧桑巨变的历史记忆。

中英街警世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日前,深圳市“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名单公布,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实至名归入选其中。作为盐田区唯一的党史教育基地,中英街博物馆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连日来,辖区广大党员走进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沿着中英街形成、变迁、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学习党史中深化初心、践行使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中英街界碑

勘界风波:

中英两国分治长达百年之久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背景下,英国借助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通过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香港岛、九龙、租借新界,从而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中英街是英国逐步占领香港地区,特别是新界勘界的历史产物。”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时间回溯至1899年,那一年的3月16日至18日,中英两国定界委员在沙头角勘定了新界北部陆地边界,沙头角被分割成“华界”与“新界”两部分。自此,在沙头角陆地边境上,逐渐形成了一条由中英两国分治长达百年之久的“中英街”。

沿二楼展厅走廊前行,墙壁上一张老照片尤为醒目,这张照片真实展现了沙头角勘界场景。“照片中左前侧头戴清庭官帽,神情沮丧的低头站立者为中方勘界代表王存善,左前侧站第二位的头戴礼帽,留有八字胡须的外国人为英方勘界代表骆克,周围还有一些勘界的随行官员和围观的村民。”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那时候的界碑实际上为“木桩”,界桩上刻有“大清国新安县界”的文字,也正是通过这次勘界,将新安县东部的沙头角一分为二,由此造成国土破碎和家园分离。“当时沙头角有50多个村落,总人口约1万人,勘界后,约三分之二的村落被划在了‘新界’。”

1905年,港英政府单方采取行动,将分布在边境沿线的地界木桩改为石质界碑。20块界碑从沙头角海边一直向梧桐山方向延伸。其中,第1至8号界碑就位于沙头角镇内环城路(1-2)和中英街主街上(3-8)。新中国成立后,沙头角被划为边境禁区,由此而成的“一街分治”格局,也使得边境地区形势复杂多变。

为确保深港边界地区安宁,在华界沙头角,先后有两支部队驻守。1952年,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广东省总队663部队六连进驻中英街担负起边防守卫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他们紧密依靠当地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在“一条小街、两个世界”的特殊环境中,在沙头角边境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曾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连”称号。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公安边防六支队13中队进驻中英街,这支部队至今仍坚守在此,为“一国两制”的顺利实施,维护深港两地繁荣稳定做出了新贡献,1996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称号。

中英街博物馆内一景

抗战烽火:

沙头角中队成地方重要武装力量

抗战时期的中英街是日军控制的“人间地狱”,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前哨阵地”。在那样一个烽火年代,日军进攻香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分批进入新界开展游击活动。1942年3月,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在香港西贡正式成立,他们夺取日军海上运输线、护送文化名人、切断铁路运输,有效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为使部队独立自主和灵活作战,港九独立大队下设沙头角中队,这支队伍的主要活动范围在沙头角、大埔、粉岭、上水一带,很快就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拥有情报组、交通站、民运队、武工队等100多人的地方武装力量。作为情报组组长的李吉芳是中共沙头角地下党员,沙头角沦陷后,李吉芳以东和学校教师身份为掩护,负责中英街的情报工作,他组织青年学生成立了“东和体育会”,以开展球类比赛进行串联和传递情报给游击队。

除了身处华界沙头角的爱国志士积极投身抗战外,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不少香港民众也展示出团结的力量,主动要求到前线或敌后支援,为抗战作出较大贡献。“位于新界东北部沙头角禁区的莲麻坑村历经浩劫,激起了村民的强烈愤慨,村民叶维里和伙伴分别策划了两次炸毁日军控制的莲麻坑矿山的行动,但均未成功。”在一张黑白照片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村民“三打莲麻坑矿山”的抗日壮举,“1945年2月,叶维里在东纵第二支队第三大队的配合下,突破日军防线,运走了矿山的物资,炸毁了整个矿山,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