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急救知识,可更多借鉴香港经验

发布时间:2018-02-06来源:晶报编辑:陈蓉

近日,香港“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活动在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及救护学院举行,共有3027名参与者在同一教学模型上接力施行胸部按压急救,打破了之前由印度金奈萨维沙大学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活动筹委会主席、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主管樊洁玲医生介绍,此次“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活动旨在提高香港市民学习心肺复苏法的意识,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普通市民,在关键时刻可以救他人一命,“如果路人能够及时在事发现场对心脏骤停患者施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存活率可以提高四倍多。”

这样的做法对一河之隔的深圳来说,也不无启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去年发布报告称,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据统计,经深圳市75家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医院的82个急救站出车救治的患者,2014年的猝死人数为1897人,2015年的猝死人数为2058人。尤其是,心脏骤停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甚至看似健康的人身上。如何尽量减少猝死悲剧的发生,已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安全话题。

事实上,深圳已经在相关急救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发力。比如,率先在内地公众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春节前将在深圳火车站、深圳东站等地安装500台。2018年,市急救中心将按照《深圳市“十三五”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完成1000台AED采购。

但与此同时,提高相关急救知识普及率也必不可少,毕竟,相对于猝不及防、随时随地可能降临的意外,除颤器的覆盖率还相当有限。2016年7月,在一列由深圳北驶往湖南邵阳的高铁上,一位年过五旬的男乘客突然发病,心跳骤停。福田医院儿科护士刘慧娟正好坐在对面,立即冲上前去施救,使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得到了恢复。关键时刻,专业急救能力就是对生命的一种庇护。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全民急救普及率一般超过20%,相比之下,深圳还有不少提升空间。香港法律规定,每150名雇员中必须至少有1人是合格的急救员,工作地点须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急救培训主要由香港医疗辅助队、香港职业安全局和非政府组织如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香港红十字会等共同承担。类似的举措,深圳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借鉴。即如日前在香港举行的“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活动,参与性与竞技性都很强,深圳也不妨尝试推出,以帮助城市形成更浓厚的急救培训氛围。

推广急救培训,学校教育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香港已有32所中学开展心肺复苏培训。深圳不少学校虽然也开展了相关急救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为此,一方面,深圳市急救中心与教育部门可引进香港的心肺复苏课程;另一方面,不妨将其从“倡议”上升为“强制”,使之成为一种更刚性的综合素养评价尺度。

香港法律规定,每150名雇员中必须至少有1人是合格的急救员,工作地点须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类似的举措,深圳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加以借鉴。即如日前在香港举行的“心肺复苏法马拉松2018”活动,参与性与竞技性都很强,深圳也不妨尝试推出,以帮助城市形成更浓厚的急救培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