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们离不开的精神故乡

发布时间:2018-04-02来源:晶报编辑:陈蓉

又近清明。我观察到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将中学同学聚会的日子从春节改到了清明。因为,对很多在异地工作的人来说,春节未必非要回老家,比如可以选择将父母接到一起过年,利用春节外出旅游甚至成了一种越来越时兴的休闲方式;但与此同时,清明则呈现出了越来越大的感召力量,一些人平时不管有多忙,清明一定会回乡,怀抱一种庄重的心情,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居之地,回到一块又一块先人的墓碑面前。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后工业化时代,当春节以及其他许多传统节日正在逐渐去魅的时候,清明却在人们内心不断扩大版图。作为我国惟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它就像一个特殊的时空管道,通过它,人们可以暂时从繁华的物质世界中抽离出来,学会与逝者、与先人对话,对接那种流淌在传统长河里的古老而温热的情感。

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清明成为一种“小春运”之外,民间自发的族谱续修活动也此起彼伏。网络上,各种寻根问祖的帖子以及相关讨论也颇为热烈。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人们开始腾出时间与心思来梳理宗族的繁衍脉络,以这样的方式向祖先致敬——对中国人来说,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几乎就是传统宗教信仰的核心。

数年前的一个清明假期,我特意去了一趟江西吉安市吉水县谷村,那也是江西最大的一个古村落,皆为李姓。据我小时候看过的残存的族谱记载,元末明初之际,我们那一支族人的祖先就是从谷村“奉旨迁播湖南”的,其历史背景,亦即史书以及民间口耳相传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南”那一次大移民。当地人热情地带我参观谷村那些保存尚属完好的祠堂、宗庙、戏台、古井,遥想祖先当年从这里出发向陌生的湘楚之地迁徙的情景,不由神思飘荡。

对我们来说,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或者一个假期,更是一个精神图腾。历史上那么多与清明相关的诗句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们能够让人超越世俗生存,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理由,追寻真正的生命价值。所谓“祭如在”,以清明的名义,重温传统文化的仪式感,我们将在那样的庄严与哀思中,更好地触摸、感受到历史的指纹与气息。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清明并非是一个只剩下沉重、肃穆色彩的节日,它也可以是明亮的、清新的,是一个礼赞生命的节日。“欲断魂”固然是清明的氛围,万物生长同样是清明的气质。选择在万物生长、清爽明净之风拂面的时节追忆逝者,折射出的正是古人对待生死的豁达态度和哲学。实际上,包括踏青、放风筝、植树等等,都是清明节的“保留节目”。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宏大、深沉、庄严之外,也有活泼、蓬勃、饱满的另一面。

总之,在我看来,对已逐渐远离乡土的现代人而言,需要借助清明来对日益机械化、程序化的内心形成某种对冲与调和。寻找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清明本身就是我们的一次文化返乡。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清明这样一个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