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性侵”事件为什么引发广泛关注

发布时间:2018-04-08来源:晶报编辑:陈蓉

沸沸扬扬的“沈阳性侵”事件仍在持续发酵。继南京大学文学院发布声明,建议沈阳教授辞去教职之后,昨日,南京大学文学院前院长丁帆教授在朋友圈发布个人说明称,当年引人失察,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并接受任何处分。  

近日,北大社会学系95级校友李悠悠在网上举报原北大中文系教授沈阳,称其20年前在北大任教期间,曾性侵自己同窗好友高岩,导致高岩在1998年3月自杀。北京大学95级校友徐芃、王敖怀也对此予以实名揭露,并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成为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假期里关注热度居高不下的公共事件之一。

我们无须因为性侵事件而“妖魔化”整个教师群体,但是,每一起此类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说明公众对这一群体的道德水准有较高的期望与想像。尤其是,高校作为大众心目中神圣的学术研究场所,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具有牵引功能,更令人无法接受其与性骚扰乃至性侵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沈阳性侵”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校方就此作出了迅速反应。北京大学发布声明,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立即复核情况,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并表示,1998年7月已对沈阳做出了行政处分。南京大学立即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对此事件进行研判,声明绝不姑息任何师德、师风败坏问题,南京大学文学院认为沈阳已经不适合目前工作。上海师范大学则终止了与沈阳签订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协议。

多所高校的快速行动,获得了网友的好评。这也很容易令人想起,今年1月,硅谷华裔女学者罗茜茜微博举报称自己12年前在北航读博期间,曾被副导师陈小武性骚扰。十天后,北航就通报了处理结果:已查明,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经研究决定,撤销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

事实上,近些年来,媒体曝光的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达十余起,但大都最终不了了之。无论是“陈小武事件”还是“沈阳事件”,校方没有选择护短与遮羞,而是及时出手,表现出了高校对职业道德的崇敬和职业尊严的珍惜,这样一种自觉,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一种大学精神的回归。

不过,要更好地阻止恶行、伸张正义,还有赖于建立更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惩戒机制,终结教师作恶成本低廉、学生打破沉默代价高昂的怪象。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禁止师生恋成为美国高等院校的基本规则,因为在他们看来,校园内一个常见的不平等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的恋情关系。在这种不平等的恋情关系里,有权力的一方可能会对没有权势的一方进行性威胁或性压迫。反观我国高校原本由西方引进的导师制,学生对导师某种程度上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弊端已日益明显。

今年1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零容忍”,并将与相关部门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唯有此,才能避免校园性侵事件在喧嚣过后便归于麻木乃至遗忘,才能防止悲剧再度发生。

要更好地阻止恶行、伸张正义,还有赖于建立更切实可行的保护与惩戒机制,终结教师作恶成本低廉、学生打破沉默代价高昂的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