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年多前,当巴黎圣母院着火时,全世界人民都为之叹息,为什么?我想不仅是因为它是雨果笔下“命运”的象征,更因为它是建筑界的翘楚,展现了哥特式的奇观。正如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的,只有当这件作品(帕特农神庙)走入人的体验之中,它才具有美学上的意义。建筑即体验,说明了建筑对人的重要性。
近日,汪曾祺纪念馆被指抄袭木心美术馆一说引发争论,抄袭之嫌在于两个建筑最明显的便是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包括建材、作家主标识设计以及部分内部空间设计。这一争论直接让汪曾祺纪念馆的设计团队发布了题为《汪曾祺纪念馆设计解读》的文章,作为对此次“抄袭风波”的回应。
是否真有抄袭,外行人是无法具体评价的,只有停留于感观与体验中。然而体验是对一个建筑最直接的回应。这也是这起事件中人们对同质化建筑有所反感的主要原因。
同质化问题,想必身处城市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城与城之间没有太多的不同,只有相似的商圈,大同小异的商品房,甚至连十字路口都有依稀可叹的回忆。同质化,虽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却大大弱化了我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带来的是想象力的禁锢与体验感的丧失。
试想想,我们为什么流连于众多特色的民宿,因为它们与我们所居住的房屋有所差异;我们为什么会惊叹于建筑的古朴魅力,因为它们有故事、有斑驳的文化,并区别于现代化的整齐划一;我们置身于那些著名建筑时,比如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悉尼歌剧院,会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交相辉映,感受光与暗的张力,因为它们能带我们理解周遭的环境与历史,通过框架、视野和场景带我们走进一个世界。而同质化建筑只会让我们困于本来的生活,压抑且难以自拔。
汪曾祺纪念馆与木心美术馆的抄袭风波,普通人无法认定其专业是非,但也一定无法在同质化体验中走进两位作家的世界。自我对建筑的关系就是这种相互发现与证明的关系,我们没有专业性判断,但我们可以通过整体去感受场景与自我的融合。我们也可以通过细节理解新的观念。建筑的设计表达是能够完成这些的。比如,一扇窗如何框限一处景色,如何引入光线和表达内外的空间,这都将影响人与物及其对世界的看法。再比如,一扇门的巧拙与否,也会影响你穿门而入时体验到两种世界存在的喜悦或不安。这就是建筑即体验的意义。
不要小看建一所房子的实用价值,建筑无论大小、形状,其本身即是一种现实,在我们体验它的时候,它直接进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