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

发布时间:2020-07-02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前不久,偶然在一家旧书店发现了一本《白话的中国》,前些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严凌君编著。这是一种青春人文读本,内容简介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

我心有戚戚焉。和英语的受宠相比,我们自己的母语却往往处于一种需要强调的地位,给人的感觉多少有点怪异。可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现实。一些大学生日益退化的汉语能力确实令人忧虑甚至不解——在听讲座时,递给演讲者的纸条上错字连篇;毕业论文上,语病连连……类似这样的报道不时可见。

那么,现在,我们得回答一个由类似《白话的中国》这样的人文读本所引申出来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

根据笔者有限的记忆,对于语文教育的反思与发难,首先并非来自于教育界本身,而是来自于文学界,以1997年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为标志。人们普遍认为,语文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比如当下人文精神在一些人身上的缺失、过于功利而浮躁的人文心态等等,虽然有着广泛的社会成因,但机械、枯燥的语文教育也要为此分担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与其他技术性的课程不同,语文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培训,是掌握了多少汉字与修辞手法、知道哪位作家写过什么作品及其具体生卒日期,它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陶冶。

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世纪50年代,沈从文的太太给沈从文写信说,“现在的人写起议论文都滔滔不绝,但要他描摹一个人,下笔往往是呆的。”这就是心灵干涸、审美萎缩的一种反映。

语文教材的改革为一贯以呆板示人的语文教材带来了新的气象,但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我们也需要重申一种常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情怀永远比知识重要,语文的无用之用就在于它可能不会改变俗世生存,却可以丰富灵魂,将我们与诗经、与先秦诸子、与李白杜甫的灵魂连接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