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能由眼前的那一方屏幕来框定

发布时间:2021-03-15来源:晶报编辑:邓雪婷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在今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手机管理,各地和学校确保中小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

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视觉环境。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也就是说,我国儿童青少年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同时,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正是基于此,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就提出了“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要求。

事实上,除了近视,手机给中小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网络社交等,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因为手机,很多中小学生习惯孤僻独处,自我封闭,甚至对社会交际产生抗拒心理。

当然,这也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手机也确实为中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课堂禁止手机是因噎废食之举。因为,手机是一把双刃剑,让缺乏自制能力的中小学生手持“利刃”,无疑是危险而且不理智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在电子阅读已蔚为潮流的情况下,对手机说“不”体现了一种难得清醒的自省与自觉。

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已经有了社会共识,并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比如,为维护学校秩序以及国民健康,法国规定从2018学年起,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英国明确表示,除紧急情况,16岁以下的学生不准在学校使用手机。美国大部分学校也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法国教育部长布朗克就该国出台中小学校园手机禁令如是说:“这是针对21世纪的科技化潮流制定的法案。的确,应该对未来的科技保持开放的心态,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全盘照收。”这,也应当成为我们对待校园手机的态度。

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从不能对现代科技简单地“全盘照收”的警觉出发,对待手机及相关电子产品,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上也要相应降低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创新时,都把利用电子产品教学作为创新的指标,一些教师动不动就布置电子作业。应当明白,教育现代化不等于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教育品质更多地指向软件而不是硬件。

另一方面,在对课堂手机下达禁令的同时,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将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当作必修课来对待。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认识到,书本中以及大自然里有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成长,不能由眼前的那一方屏幕来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