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上的中国"系列文学讲座 裴亚莉详解杜甫诗与情

发布时间:2018-04-16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琳君

    深圳新闻网讯  2018年3月30日,盐田区图书馆“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第三季在主办方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拉开帷幕,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裴亚莉女士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触摸杜甫诗歌的“体温”》。讲座由著名设计师、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韩湛宁先生主持。

 

盐田区图书馆“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自2017年初至2018年初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季。盐田区图书馆“山川上的中国”系列中国文学讲座,旨在以中国文学为主题,以地理历史为线索,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美学的演进与名作进行通识普及,为盐田树立高端的文化讲座,推进盐田的文化发展,树立盐田文化的新标杆。

杜甫的不可替代性与被符号化的杜甫

裴亚莉认为,杜甫的《登高》是最好的七律诗。因为它的空间,从身体的肌肤感受,到听觉感受,到较远的沙洲,再到更高更远处,其拓展是越来越广阔。它给我们的是一个站立在宏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的、超越并享受了所有人间的病痛和欢乐的形象。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象征符号的杜甫,我们对他不陌生。但我们未必真的认识他、爱他。大众对于李杜的基本认识,也就是说:李白是有才华的,而杜甫,则更有学问。对于这两位大诗人,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的对他们的概括性描述,比如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又比如说李白是个人主义的,而杜甫则是忧国忧民的。

这些认识都特别正确。但正是因为这些认识太正确了,以至于成了大家在面对他们的时候的某种“刻板印象”,就会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关于才华和学问、浪漫和现实、个人主义和忧国忧民等普遍性的认知标签,贴在这些伟大的诗人身上。事实上,这伟大的诗人是亲切的,但又是卓越的,除非潜心的学习,不然是难以了解他们的。

真实的杜甫与杜甫的现代性

裴亚莉说,如果我们熟悉的是一个符号化的杜甫,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复活杜甫在今天的生命和活力,在你我的人生路上,遇到最亲切的杜甫。因为杜甫在他的诗作中,恰恰为我们首先提供了事实和事理的崇高。

安史之乱当中,颠沛流离中的杜甫日常生活是十分艰难的。在甘肃的时候,他曾经采药、卖药,换取生活开支的本钱。他在一首题为《空囊》的诗里所写,不是一种文学性的想象,而是他的亲身体验,但即使在这样的一种真实的穷困中,杜甫也很有幽默感:“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杜甫对于自身的生活敏感,同时又能时刻关注他人的生活、怜悯他人生活,所以,与人类的命运有关的一切,他都关心。我们热爱杜甫,是因为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时刻能够体会到他对他人的情感的关切。

在《春夜喜雨》,杜甫表达了春雨带给他的惊喜,杜甫的“喜”是可贵的,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所有人的感受:在万物勃发的春天里,我们和万物一起,喜欢大自然的各种恩赐,尤其是雨水的浇灌。

杜甫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后代知识分子和文学写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影响了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他总是想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后来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所下的功夫,都隐约能够能看出来杜甫的影响。杜甫作为中华民族的情感内容的构建者、作为艺术呈现方式的集大成者,他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电影的语言。(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