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湖州桑基鱼塘:穿越2500年的生态农业“活化石”

发布时间:2017-06-15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编辑:邓雪婷

效益下降,日渐成为濒危遗产

虽然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有以上这么多的优势,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受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个已经存在了2500年的古老生产模式,正日渐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遗产。

一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与日俱增,农村耕地和鱼塘面积以每年4.6%的速度递减 ; 另一方面,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少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造成鱼塘撂荒或管理不善,“桑基鱼塘”的文化传承出现断层,面临岌岌可危的困境。

桑基鱼塘最兴盛时期,基塘比为6:4,到20世纪70年代末,基塘比多为5:5或4:6,进入80到90年代,基塘比日益多样化,其中基塘比为4:6的基塘系统,可以较好地发挥水陆交互作用与边缘效应,协调种养之间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近年来,基塘区域土地利用发生结构性变化,优质淡水养殖鱼塘面积大幅度增加,目前基塘比以3:7或2:8居多,基少水多,基上作物不能较好地满足水产养殖对饵料的需要,塘泥也不能被基上的作物较好地吸收利用,物质能量得不到充分的转化,结果导致泥沙淤塘、基崩塘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对桑基鱼塘各有看法。老百姓普遍认为,传统桑基鱼塘的效益太低,多数农户扩大了鱼塘,进行效益较高的特种水产养殖或者规模水产养殖。专家认为,桑基鱼塘要发展不可能,只能作为历史传承,作为一个活教材。湖州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推广员楼黎静认为,桑基鱼塘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要传承就要处理好保护、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三者的关系。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菱湖镇志》主编李惠民认为,保护利用“桑基鱼塘”的意义,是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生产效益的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共荣之路。如今,为了保护“桑基鱼塘”而要让村民放弃经济效益,事实上也是种矛盾。舆论认为,对桑基鱼塘的保护与利用将成为延续历史与文明的新节点,需要在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在产业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和谐相处的良方。

妥善保护,突显文化、旅游价值

“桑基鱼塘”作为绿色、低耗、环保、循环的最佳生态农业经济系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典型示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淘汰落后的生产关系,但淘汰不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理念。在经济发展结构单一、生产力落后的时期,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桑基鱼塘”系统,是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也是最有效的利用,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虽然,现在看来,其效益不高,但蕴涵其中的“循环经济理念”是最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也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桑基鱼塘”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湖州发展保护“桑基鱼塘”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州境内河流纵横,湖漾密布,河道总长6000多公里,其中通航河道1163公里,湖漾468个,河网水面面积536平方公里。区域内气候温和,湖河港汊纵横密布,盛产多种水产品。

多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对桑基鱼塘的保护和发展也高度重视,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保护的同时兼顾利用,使“桑基鱼塘”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他们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和发展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次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并成立了市、区两级政府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确保了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工作科学有序开展。2013年10月,市政府制定颁布了《湖州市桑基鱼塘保护区管理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为桑基鱼塘的保护利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在对原生态桑基鱼塘进行修复性保护的同时,湖州市还充分挖掘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在传统桑基鱼塘的基础上,创建了“果基鱼塘”、“油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新型模式,目前已建成新型桑基鱼塘近2万亩。该市加大扶持,建立遗产保护地农民补偿机制。市、区两级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助形式对核心保护区内桑树补植、鱼塘修复、河道疏浚等给予财政补助。使“桑基鱼塘”迎来了传承的新节点。

为了“桑基鱼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桑基鱼塘”的生态和旅游功能,积极鼓励工商业主和广大农户发展以“桑基鱼塘”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家乐和渔家乐,加快“桑基鱼塘”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如结合养殖、观赏、垂钓等。依据城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改造村庄建筑、广场、道路、鱼塘等空间环境,力求通过“一片鱼池,一片绿”的村庄特色风光,为村民及观光的游客提供融生态景观、科学教育、商业娱乐、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景观。

(文章来自《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16年第1期;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