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件库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黄金街”上新变迁

发布时间:2019-06-14来源:工人日报编辑:杨春丽

深圳新闻网讯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

在深圳盐田区沙头角镇,有一条250米长、不到4米宽的小街,名叫中英街。街上有8处界碑,以界碑连线为界,一侧是深圳,一侧是香港。这条小街就像一条纽带,把深港两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街两制”人文景观。

20世纪80年代,中英街以毗邻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税街物美价廉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是闻名遐迩的购物天堂。其中,金银首饰一度成为这里的销售热点,曾一天有3家金铺同时开张,成了全国第一条“黄金街”。

如今,昔日的“黄金街”早已从商贸向文化旅游方向转型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的展开,深圳将全力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将沙头角中英街打造成粤港澳商贸旅游合作新平台,建成深港间最紧密的优质生活区。

连接深港两地的中英街

中英街口,有一口有300多年历史的古井,是清朝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直到现在,“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的民谣仍在中英街居民中传颂着。

走进中英街,街两侧为对开的商铺,深圳一侧有临街商铺136间,香港一侧68间,深方居住人口6058人,一半为香港户籍,一半内地户籍。深港间商业交往、文化交流密切。

然而,改革开放前,这里的景象并非如此。20世纪50至70年代,深港边境发生多次内地居民逃港潮。据记载,当时华界沙头角“逃港”人数有2400多,占当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中英街沙栏吓村村长吴天其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对在香港的亲戚而言,生活在内地的他们就是穷亲戚。每逢清明,香港亲戚回来祭祖,都会请大家到酒楼吃饭。

据有关统计,1977年宝安农民年人均收入仅270元,而香港新界农民年人均收入约2400元。

改革开放前,驻守在界碑处穿着制服的香港警察甚至都是沙头角镇内的“景观”。“许多小朋友喜欢站在远处看香港警察,洋气的制服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深圳盐田区居民许先生说。

“改革开放改变了沙头角居民的生活,让深港两地居民交往越来越频密了。”吴天其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民“洗脚上田”,渔民“收网上岸”,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开始到工厂打工,生活渐渐好起来,深港两地居民距离也逐渐拉近了。

上世纪70年代,张润添曾担任沙头角公社书记。“同住一条街,香港居民家中有电视,有收音机,而我们这边镇政府办公室连茶叶都买不起。”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翻天覆地”一词形容沙头角的变化,他感慨,内地居民富裕起来了,生活越过越精彩。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深圳提出要把沙头角建成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对沙头角来说,又将迎来一个发展机遇。

走出沙头角的“鱼灯舞”

舞者身着蓝色衣裳,脚穿黑色布鞋,身子蹲下,双手握住鱼灯手把,将鱼灯举起,模仿着鱼的神情与动作,时而缓慢时而急促地舞动起来……这便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英街内沙栏吓村创演的“沙头角鱼灯舞”。

中英街,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沙头角”的核心区,不仅有中英界碑、吴氏宗祠、天后宫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鱼灯舞、客家山歌、天后宝诞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鱼灯编扎首先要挑选好的竹篾,绑扎成鱼骨架,再用白纸裱糊和着色。选材、编扎、装裱、着色、安灯……”吴天其细数着鱼灯编扎工艺流程,童年时观看鱼灯舞的光景:随着人们的舞蹈表演,形状各异的鱼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灯光在夜色中闪烁,仿佛森罗万象的海底世界就在眼前。

记者了解到,鱼灯舞曾因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等原因而中断,濒临失传。为了让这一民间艺术重现,1999年,吴天其与其他村民一道开始对鱼灯舞进行挖掘、整理。2002年,沙头角恢复了鱼灯舞的排练,2008年,这一民间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传承鱼灯舞,吴马生、吴观球、吴天其等几位代表性传承人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家族禁忌,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大学生传承志愿者基地,由吴观球负责培训大学生鱼灯舞表演队。

舞者扎着低马步,用手挥动鱼灯,时而上下左右翻动,仿佛鱼儿在海中嬉戏;时而“急停”或是“急掉头”,神似一条条被受到惊吓的海鱼……每年的沙头角鱼灯节上,这一精彩绝伦的舞蹈总让民众不禁为其喝彩。

“在国内,我们舞队受邀到江西、广西、香港、澳门等地表演,在海外,也有华人邀请今年国庆节时我们过去演出。”谈起演出经历,吴天其脸上满是笑容。

“活起来”的鱼灯舞跨过汪洋,走出了沙头角,走出了国门,用音乐与舞蹈,讲述着属于中华儿女的故事。

守护“跨境学童”的服务队

在盐田,有一群孩子,他们居住在沙头角片区,每天需要进入中英街内的学校上学,在关口查验通行成为他们每日必经的一个“关卡”。

中英街内有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东和分校、沙头角镇幼儿园等几所学校,据统计,每日约有学生和教职员工1500人需通关进出。

对此,2018年12月底接管中英街关口查验任务以来,沙头角边检站延伸“小天使服务法”,参照口岸学童通行模式启用电子标签卡查验,研发了带有“小太阳”标志的电子标签卡及其采集和查验方法。

4月26日下午4点,边检站工作人员早已在关口二楼镇内小学学童通关高峰期使用专用通道等候着孩子们放学。只见孩子们排着队,把挂在脖子上的“小太阳”朝边检机关的查验工具一刷,轻轻一“嘀”,马上就可以通关,查验全程仅需2秒。

对于幼儿园学童,通关更方便了。孩子们不需要下车,由民警上车集中查验通关。此外,边检站还调拨专门警力优先引导护送学童安全通关。

这一系列举措最大限度地分离了学童与散客通关区域,解决了家长及学校对于学童安全、准点顺利通关上下学的后顾之忧。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免下车通关了,小学生也有专门的通道可以优先办理进镇手续,不用再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准点问题了。”中英街“小天使服务队”的进驻被街内校方和学童家庭称为一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