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如何让孩子生成“可以移植”的自信

发布时间:2020-07-30来源:晶报编辑:潘峰

再过些天,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40岁生日,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深圳的一群文学少年创作了28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汇集成沉甸甸的《致青春·中国青少年成长书系(深圳卷)》。

这部“致青春”书系的小作者们大多来自深圳福田区,书的题材不少是关于科幻和校园题材。而且让我感到特别欣喜的是,很多小作者都是“熟人”。几年前,我参与运作了一个名叫“作文英雄”的项目,当时共有84所深圳的中学参加。在海选阶段,我们收到了数千篇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的作品,但坦白说,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属于典型的应试作文:无病呻吟、辞藻堆砌、套路十足。

进入正式比赛后,组委会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打开被禁锢的头脑,用文字尽情地放飞自我。我记得当时的题目有“基因密码”“以‘午夜,一个偏僻的街区,古老的封印被打开,万物间可以畅通无碍地交流’起笔”等等。孩子们拿到这样的题目后感觉既新鲜又兴奋,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文思泉涌、天马行空,一篇比一篇棒。

这套“致青春”书系中的好几位小作者,正是当年参加“作文英雄”比赛的佼佼者,如今他们有了各自的文学天地,有的专注科幻写作,有的关注现实问题……

我记得当年“作文英雄”的总冠军来自福田区红岭中学,在一次采访中,红岭中学时任校长田洪明先生对我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灵性,需要被发现呵护和培育,而灵性的激发正需要从人文的视角出发来看待和善待每一个孩子。他相信,只有通过人文精神的注入和灌溉,才能让孩子生成一种“可以移植”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将伴随他们一生。

如今田洪明先生调任福田区教育局局长,这部“致青春”书系的出版也是他倾力推动的。在深圳的校园里,人文精神正在不断地接续传承、开枝散叶。

在深圳,以福田区为代表的很多区域的实践,都展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魅力和可能性。不同地域的人带着各自的文化胎记来到深圳,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激荡。深圳也是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按照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说法,“最好吃的虾是基围虾,最好吃的鱼是淡水和咸水交接地方的鱼,最漂亮的孩子是混血儿”。

教育需要知识传授,应试升学也是题中之义,但人文教育往往能决定孩子的精神底色,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乃至一座城市的气质与未来。深圳素来以开放务实和科技创新而闻名,深圳孩子在“致青春”书系中所展现出的特质正与城市的气质高度吻合。在特区建立4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审视人文教育与城市关系,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可以移植的自信”,同样意义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