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好奇心”这个词被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在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共鸣。
是的,好奇心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科学很伟大,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是源于点点滴滴的“好奇”以及对答案的不懈探索。为什么树上掉下的苹果会落到地上?为什么天上会出现彩虹?为什么水面可以行舟?……一个个“为什么”代表着人类炽热的好奇之心。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未知事物的动力。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满足好奇心的历史。
时间将进一步证明,好奇心、想象力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秉性。人类的文明结晶,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莫不得益于想象力的灌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好奇心与想象力的丰富与浩瀚程度决定了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丰富与浩瀚程度。失去了好奇,失去了想象,失去了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冲动,人类文明将停止进化。
也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当中,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要将对好奇心、想象力的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好的教育就是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教育。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是因为好奇心被扼杀了,被泯灭了。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包容并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索,不断去自我更新。
有这样一个教育小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露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她的妈妈感到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露丝告诉妈妈说是幼儿园的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该幼儿园剥夺了露丝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可以把“O”说成太阳、苹果、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物体,然而在幼儿园教她认识“O“之后,露丝便失去了这种好奇心与想象力——不管这到底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源自虚构,它传递的一种价值理念值得我们审思,那就是,对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未经污染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更宝贵的。
爱因斯坦也曾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想象。我认为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在意对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对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未能给予足够尊重,对某些不满足于既定公式与概念的奇思妙想未能给予必要的宽容。
教育改革是个太大的题目,千头万绪,但我们总可以从一些可操作的小切口入手,起码可以从日常教育开始,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点的积累,过于重视背诵与考试的惯性,而是使教育更好地与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相对接。
构建创新型社会,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宽松的空间。深圳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城市,创新教育也是深圳教育的特质。期待深圳能给好奇心与想象力、给创意的迸发与奔流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好奇心以及想象力的滋生与喷发提供更适宜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