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教育部给“鸡娃”教育降温

发布时间:2021-04-01来源:深圳特区报编辑:邓雪婷

“鸡娃”是“打鸡血式教育孩子”的缩写,正如打鸡血只能获得一时兴奋感,副作用却会贻害终身,靠“鸡娃”参加各种培训、拿各种奖,看上去是很热闹,但疲于竞赛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恐怕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在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出招了: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

一场场“内卷”式的竞赛大战,让家长散了钱财,孩子丢了童年,更让教学秩序失去了焦点。社会竞赛泥沙俱下,有些或许并无大碍,而有些竞赛纯属胡来。一些社会竞赛巧立名目,根本不尊重教育规律,为了“快速见效”而拔苗助长,甚至干扰到学校正常教学节奏,还有的则是过分强调“技巧”,批量生产高分低能的“做题家”。更有甚者搞“明码标价”,只要参加某个培训班,乃至直接掏一笔“赞助费”就能拿奖。如此价值导向,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情何以堪?在虚假繁荣中获得盲目自信,又怎会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社会竞赛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与一些地方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在录取导向上出现偏误直接相关。素质教育是好事,也是难事,要全面理解落实并不容易。比如,说素质教育不该“一考定终身”,本意是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并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公民同招、落实免试入学,但在有的地方和学校,录取标准就变成了看谁奖项多。当然,观念层面的问题之外,社会竞赛之利侵蚀教育纯洁之地,更值得警惕。这次发布会,教育部使用了“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这样的强硬措辞,可见决心之大。

中小学招生入学与社会竞赛真正脱钩,“鸡娃”教育的高烧才能慢慢消退。当然,社会竞赛只是功利性教育的表象之一,要真正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健康空间,满足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有关部门还要继续对准“掐尖”、“择校”等教育价值导向失范现象,加快解决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