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舞“非遗”传承人为沙栏吓村传统民间舞蹈代言

发布时间:2018-01-08来源:深圳晚报编辑:陈蓉

深圳新闻网讯 扎马步,举起鱼灯,75岁的吴观球面对着镜头,模仿着鱼的神情与动作,时而缓慢时而急促地舞动起来,一时如红鲤鱼快乐地摆动游弋,一时如黄鳢角愤怒地横行直撞,让人忍不住为之喝彩。实际上,早在三百多年前,盐田区沙栏吓村的吴氏祖先就借鉴鱼在水里游的动作,制作纸质鱼灯,以舞动鱼灯为祭神方式。

鱼灯舞“非遗”传承人为沙栏吓村传统民间舞蹈代言

2008年,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鱼灯舞结缘数十年的吴观球成为“非遗”传承人。时至今日,谈起鱼灯舞,沙栏吓村的村民都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吴观球说:“这是祖先留下来的宝物,我们村民一定努力将它传承下去。”

打渔中了解“鱼的性格”

每到元宵节、中秋节等喜庆的日子,沙栏吓村总是一片灯火辉煌,五颜六色的鱼灯亮起烛火,舞动起来。吴观球告诉记者,舞动鱼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体力充足,还要熟知“鱼性”。

吴观球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堂哥一起出海打渔。超过20年的打渔经历,吴观球对鱼的行为习惯有所了解:沙鸡(鮭鯆鱼)喜欢钻沙,面对危险时一跃而上进行躲避;红鲤鱼动作灵活迅速,黄鳢角则动作缓慢……在熟知“鱼性”后,吴观球表演鱼灯舞就更加得心应手,他的表演也更加惟妙惟肖。

近年来,由于表演需要,以前长达30分钟的鱼灯舞表演一般浓缩到8分钟左右,虽然减轻了体力上的压力,但是也对表演者的神情、动作提出了表演要求。为了能顺利传承鱼灯舞的精髓,吴观球组建了一个学习鱼灯舞的队伍,目前有20多人,既有40多岁的中年人,也有10多岁的青少年。

“传承创新鱼灯舞是一种情结”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灯舞,正在被越来越多人关注。

吴观球只是沙栏吓村众多传承、传播鱼灯舞文化村民的一个缩影。对于沙栏吓村村长吴天其而言,鱼灯舞文化传统“如同信念的存在,有着其他力量不能比拟的凝聚力”。吴天其是鱼灯舞广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99年担任村长后即发动村民对鱼灯舞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他组织吴观球、邱煌生、吴亚九等老艺人回忆鱼灯造型动作等,并寻找艺人扎作鱼灯道具、整理乐谱等,组织动员村里中青年人重新组建起沙栏吓鱼灯舞队。经过众人努力,2003年中秋节,沉寂多年的鱼灯舞在中英街回归广场再次上演,传统的鱼灯舞艺术重现异彩。

2016年12月18日,鱼灯舞的传承迎来了新机遇,集中展示沙头角鱼灯舞传承和保护历史的沙头角鱼灯舞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是深圳市首个以国家级非遗命名的博物馆,也是盐田区第一家社区博物馆。与此同时,吴观球等人开始在深圳市多个中小学传播鱼灯舞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鱼灯编扎技术精湛的吴天养看到了纸造鱼灯容易损坏的缺陷,为此,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用布代替纸,创造出更加耐用的鱼灯。为了让青少年甚至小孩子能学习鱼灯舞,吴天养还特意制作了许多“小型”鱼灯,这些特别的鱼灯深受小孩子喜欢。

随着鱼灯舞越来越受到中年人、青年人的喜爱,传承、创新鱼灯舞文化不仅是吴观球、吴天其、吴天养的“使命”,也成为了沙栏吓村村民自愿肩负的重任。一位村民对记者说:“这是因为传承创新鱼灯舞是一种情结,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情怀。”(来源:深圳晚报 见习记者 林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