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7月27日讯 (记者 潘峰 通讯员 葛亮)“公园、校园等成为应急避难场所,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更加安心,又非常方便。”在盐田区中央公园内,带着孙子在游玩的张大妈笑着说。
应急避难场所是人们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近几年来,盐田区以全域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打造韧性城区为抓手,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临灾避难保障能力。
完善制度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盐田区始终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针对辖区依山面海、林密水体多、汛期雨季长、降水多易引发次生灾害的特征,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按照“以人为本、安全可靠、平灾结合、就近避难”的思路,通过改、扩、增等方式积极、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同时,统筹考虑多灾兼顾、就近抵达、有效疏散,赋予公园绿地、广场、公交场站、学校操场、体育中心等场所应急避难的新功能。目前,全区已建成室内应急避难场所37处,有效使用面积30300㎡,可容纳人数 8545人;室外应急避难场所 12处,有效使用面积24.24公顷,可容纳人数近8.7万人;人均避难场所总面积1.8㎡。2023年,还将规划新增4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新增面积12000㎡,新增可容纳人数2000人。
对标上级有关规定,从场所设置、开放机制、人员责任、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加以规范和指导,夯实基础,盐田区制定《盐田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实施细则》《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公开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分类、设施配置、功能区划定、基本物资储备等标准,指导社区按照标准规范,完善社区避难场所等减灾设施的配备。2022 年,划拨40万元用于应急避难场所内应急等级、指示标识标志等的更新和修缮。
为方便居民群众在需要时就近使用应急避难场所,盐田区编制了1张区级和19张社区风险减灾地图,以漫画的形式向群众展示全区避难场所、医疗救助点及灾害风险点等详细信息,并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覆盖式推广宣传,帮助居民掌握“什么样的灾害发生时该到何处去避险”。
加强督导 科技支撑提高避难场所安全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盐田区把全区49处应急避难场所录入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保障资源高效利用,并根据《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全市重点视频资源接入情况的通报》要求,把全区应急避难场所370个摄像头100%接入市级平台,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精细化、可视化,确保安全无死角。
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盐田区常态化推进全区应急避难场隐患治理,优化场所安全性能。一是定期部署研判。区应急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应急避难场所所在建筑物所属的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所属街道办事处等召开专题部署会,通报和总结上一阶段应急避难场所排查、巡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导、协调、监督各方主体落实日常维护管理责任。二是实地巡查排查。区应急部门组织督导检查小组,通过“四不两直”等形式对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实地核查工作,重点对场所现状、标识牌现状、应急配套设施、运维管理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协调处理。三是完善长效机制。根据“三管三必须”原则,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强化协同配合,聚焦年度应急重点工作,落实工作清单任务,推动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发挥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避险中的作用,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四是强化教育宣传。紧抓“全国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和作用的宣传,普及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中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居民群众充分认识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提升居民灾时自救能力。